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法定继承的逻辑解析与符号表达——兼论夫妻作为被继承人其共有财产遗产在法定继承时混同继承与相互继承的等效性原理
2025-09-10 14:52:30 来源: 点击: 0
       传统上,法学研究者研究法律,大多从法律文本、法律沿革、法律比较等角度着手,但坦白地说,进行定量分析的十分稀缺。法律经济学率先引入了定量分析,为法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但从数理逻辑角度来研究法律的,鲜有人涉足。在我国刑法学界,周详教授是“数理刑法学”研究的倡导者,他认为数理逻辑思维工具是发现、创造、论证刑法问题、原理、体系、知识形态的总发动机,中国刑法学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先学习并最终掌握数理逻辑思维工具[1]。
       本文尝试用数理逻辑来分析、研究法律——如果要给出一个领域归属,可暂将其划归至法律逻辑学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继承公证,研究范围限定在法定继承,讨论范围仅针对夫妻均为被继承人且夫妻遗产财产所包含的财产完全为夫妻共有财产的情形。作为例证,本文的推理和论证以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为例,但为了论证的普适性,有意引入了转继承和代位继承的情形。
       把数理逻辑引入法定继承,就需要对相关概念、术语进行逻辑解析和符号表达。为了简化,本文中使用的符号是作者自定义的,系由相关概念、名词的英文单词缩写而成。为了将来便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智能运算处理,文中引入集合①、继承系数、继承值等概念和表达式,用符号来表达继承中的相关概念,并用公式和推演来展示继承过程,论证夫妻作为被继承人其共有财产遗产在法定继承时混同继承与相互继承的等效性原理成立的条件。希望本篇论文,可以为法学研究者开辟出一个法律逻辑解析的新方向。
 
       一、符号定义
       (一)符号及指代的术语。
       (1)SS:法定继承;(2)P:财产 ;(3)L:遗产;(4)D:被继承人;(5)SU:继承人;(6)S:配偶;(7)H:丈夫;(8)W:妻子;(9)C:子女;(10)PS:父母;(11)F:父;(12)M:母;(13)BS:兄弟姐妹;(14)HS:夫的配偶;(15)HC:夫的子女;(16)HF:夫的父亲;(17)HM:夫的母亲;(18)HBS:夫的兄弟姐妹;(19)WC:妻的子女;(20)WF:妻的父亲;(21)WM:妻的母亲;(22)WBS:妻的兄弟姐妹;(23)WMF:妻的外祖父;(24)WMM:妻的外祖母……
       以上,除了SS主要指代法定继承术语以外,其他符号项都可视为是相应元素的集合,当该项不存在时,该项所代表的集合为空集∅,在运算时其取值等于数值0。比如,当S=0时,表示无配偶或者配偶已离婚或者已死亡,当C=0时,表示无子女,或者子女已死亡。
       如果纯粹从遗产的价值出发,为了便于运算,我们设定遗产L的价值符号为△。相应的,H的遗产价值为△H,W的遗产价值为△W。
       (二)有关符号和集合的比较解析。
       1.死亡时间的比较。
       Dt表示死亡时间,DtD表示被继承人的死亡时间,DtSU表示某个继承人的死亡时间;
       若DtSU-DtD<0,表示某个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先死亡的是子女时,出现代位继承;若dtsu-dtd>0,表示某个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出现转继承;若DtSU-DtD=0,则表示某个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同时死亡。
       2.子女集合解析。
       C代表子女集合,假定该集合中有i个元素, i为0或者≦m的正整数,即0≤i≤m,其中0≤e≤m,则Ci={C0、C1、C2、…、Ce、…、Cm}。当i=0时,Ci为∅,Ci=C0=0
       Cc代表某个子女Ce的子女集合(即被继承人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假定该集合中有j个元素, j为0或者≤n的正整数,即0≤j≤n,则Ccj={Cc0、Cc1、Cc2、…、Ccn}。当j=0时,Ccj为∅,Ccj=Cc0=0
       3.兄弟姐妹集合解析。
       BS代表兄弟姐妹集合,假定该集合中有k个元素, k为0或者≤u的正整数,即0≤k≤u,则BSk={BS0、BS1、BS2、…、BSu}。当k=0时,BSk为∅,BSk=BS0=0
       4.被继承人、继承人集合解析。
       D代表被继承人集合,假定该集合中有λ个元素,λ为0或者≤v的正整数,即0≤λ≤v,则Dλ={D0、D1、D2、…、Dv}。当λ=0时,Dλ为∅,Dλ=D0=0,此时无被继承人;当λ=1时,常见的是D={H}或者D={W};当λ=2时,常见的是D={H、W},也即本文讨论的情形。
       以下注意,本文是针对夫妻作为被继承人展开讨论的,为了简化,把DH简写为H,把DW简写为W,但读者应当切记,此时的H、W定位均是被继承人角色,不是一般的继承人。
       SU代表继承人集合,假定该集合中有τ个元素,τ为0或者≤w的正整数,即0≦τ≦w,则SUτ={SU0、SU1、SU2、…、SUw}。当τ=0时,SUτ为∅,SUτ=SU0=0,此时无继承人。
       5.继承系数和继承值。
       本文提出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继承系数,即继承人对被继承人遗产是否继承及继承份额多少的一项量化的、可计算的数值。继承系数用符号q代表。
       q的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的自然数,即0≤q≤1。当q=0时,表示不继承,即放弃继承;当0<q<1时,表示继承且部分继承;当q=1时,表示继承且全部继承。
       显然,存在如下推论(推论1):对某个被继承人来讲,其所有继承人对该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系数之和为1,即

       本文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继承值,即某个继承人对某个被继承人的遗产通过继承取得的价值就是继承值。继承值用符号Q代表。
       Q的取值范围为0到△之间的数值,即0≤Q≤△。当Q=0时,表示不继承,即放弃继承;当0<Q<△时,表示继承且部分继承;当Q=△时,表示继承且全部继承。
       显然,存在如下推论(推论2):某个继承人对某个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值等于该继承人的继承系数与被继承人遗产总价值的乘积,即QSU=△SU=q×△
       同样,存在如下推论(推论3):所有继承人对某个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值之和等于各继承人的继承系数与被继承人遗产价值的乘积之和,该和等于被继承人遗产的总价值。即

       对于被继承人夫妻共有财产遗产△的继承,为了简化表达式,我们将对H的继承值简写为QH,对W的继承值简写为QW。
 
       二、夫妻均作为被继承人时的假定条件及对应的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集合解析
       假定条件如下:
       1.有一对夫妻,丈夫H和妻子W,均已死亡,两人生前财产共同共有,即L=P=△,△=△H+△W。
       2.丈夫先死亡,妻子后死亡,即DtH-DtW<0。
       3.两人有i个子女,即Ci={C0、C1、C2、…、Ce…、Cm};
       3.1.其中,某个子女Ce先于H和W死亡,即DtCe-DtH<0,DtCe-DtW<0,此时存在Ce子女的代位继承,为了简化,我们只考虑Ce直系子女一辈的代位继承;
       3.2.其中,Ce有j个子女,即Ccj={Cc0、Cc1、Cc2、…、Ccn}。
       4.H的父HF和母HM均先于H死亡,即DtHF-DtH<0,DtHM-DtH<0,此时取值计算时HF=0,HM=0。
       5.W的父WF先于W死亡,即DtWF-DtW<0,此时取值计算时wf=0,而w的母wm后于w死亡,即dtwm-dtw>0,此时存在WM的转继承;
       5.1其中,WM的父母均先于WM死亡,即WMF=0,WMM=0;
        5.2其中,WM有k+1个子女,即W有k个兄弟姐妹,即WBSk={WBS0、WBS1、WBS2、…、WBSu}。
       在混同继承时D={H、W},L=P=△。在对H、W遗产分别继承时DH={H}, DW={W}, LH=PH=△H, LW=PW=△W。显然,根据前述假定条件,必然存在LH+LW=△H+△W=△=L。
 
       三、夫妻共有财产遗产混同继承推论展示
       此处,我们把H、W两人财产混同为一个整体视作遗产L,但为了展示W方母亲的转继承,有意区分其他继承人对H、W各自遗产的继承过程,但不考虑W对H遗产的继承和转继承,或者说H、W相互不继承。
       已知条件,即前文“二”中的假定条件。则QSU(混同)=QH+QW
       其中,QH是不含W的H的其他继承人对H的继承值的取值过程,根据推论2展开表达,则
       QH={QHCi+QHF+QHM}={QHCi+0+0}={QH{C0、C1、C2、…、Ce、…、Cm}}={QHC0+QHC1+QHC2+…+QHCcj+…+QHCm}={QHC0+QHC1+QHC2+…+QH{Cc0、Cc1、Cc2、…、Ccn}+…+QHCm}={QHC0+QHC1+QHC2+…+QHCc0+QHCc1+QHCc2+…+QHCcn+…+QHCm}={qHC0×△H+qHC1×△H+qHC2×△H+…+qHCc0×△H+qHCc1×△H+qHCc2×△H+…+qHCcn×△H+…+qHCm×△H}=(qHC0+qHC1+qHC2+…+qHCc0+qHCc1+qHCc2+…+qHCcn+…+qHCm)×△H(展开式1)
       同样,QW是不含H的W的其他继承人对W的继承值的取值过程,根据推论2展开表达,展开过程同上,省略部分展开步骤,则
       QW={QWCi+QWF+QWM}={QWCi+0+QWM}={QW{C0、C1、C2、…、Ce、…、Cm}+QWM}={QWC0+QWC1+QWC2+…+QWCcj+…+QWCm+Q{WMF、WMM、WBSk}}={QWC0+QWC1+QWC2+…+QW{Cc0、Cc1、Cc2、…、Ccn}+…+QWCm+{0+0+Q{WBS0、WBS1、WBS2、…、WBSu}}}=(qWC0+qWC1+qWC2+…+qWCc0+qWCc1+qWCc2+…+qWCcn+…qWCm+qWBS0+qWBS1+qWBS2+…+qWBSu)×△W(展开式2)
       带入展开式1和展开式2,则有
       QSU(混同)=(qHC0+qHC1+qHC2+…+qHCc0+qHCc1+qHCc2+…+qHCcn+…+qHCm)×△H+(qWC0+qWC1+qWC2+…+qWCc0+qWCc1+qWCc2+…+qWCcn+…+qWCm+qWBS0+qWBS1+qWBS2+…+qWBSu)×△W (展开式3)
       根据推论1,则QSU(混同)=1×△H+1×△W=△H+△W=△(等式1)
 
       四、夫妻共有财产遗产相互继承推论展示
       此处,我们把H、W的遗产按照相互继承进行展示,即W也继承H的遗产。同前,为了展示W方母亲的转继承,仍然区分其他继承人对H、W各自遗产的继承过程,只是把W对H遗产的继承过程也加入其中,即考虑W对H遗产的继承和转继承。
       已知条件与“三”完全一致,即前文“二”中的假定条件。则
       QSU(相互)=QH′+QW′=△H′+△W′ 注意,△H′≠△H,△W′≠△W
       这里,QH′是相互继承时剔除配偶W对H的继承值△T后其他继承人对H的继承值△H′, QH是混同继承时不含配偶W的其他继承人对H的继承值△H, QHS是相互继承时配偶W对H的继承值△T;QW′是相互继承时把配偶W对H的继承值△T加入到W原遗产△W后其他继承人对W合并后遗产集合即{△W+△T}的继承值△W′,QW是混同继承时其他继承人对W原有遗产的继承值△W, Q{QHS}是相互继承时其他继承人对配偶W对H的继承值的继承值。因为配偶W对H的继承值就是△T,那么其他继承人对配偶W对H的继承值的继承值还是△T。所以,
       显然存在Q{QHS}=QHS=△HS=△T,存在△H′=△H-△T,存在 △W′=△W+△T
       则QH′=△H′=QH-QHS=△H-△T QW′=△W′=QW+Q{QHS}=△W+△HS=△W+△T
      下面,再从另一个角度,用继承系数、继承值的展开式来推演一下QHS 、QH′和QW′。假定,混同继承时,不含W其他继承人对H的继承系数以q标识;相互继承时,W及其他继承人对H的继承系数以q′标识,其他继承人对W的继承系数以q″标识。注意,q′≠q,q″≠q′。
       则QHS= q′HS×△H=△T
       直接引用“三”对QH的展开式1,则QH′=△H′=QH-QHS
     =(qHC0+qHC1+qHC2+…+qHCc0+qHCc1+qHCc2+…+qHCcn+…+qHCm)×△H -q′HS×△H(展开式4)
       直接参照“三”对QW的展开式2但用q″来推演Q{QHS}和QW′。
则:Q{QHS}=(q″WC0+q″WC1+q″WC2+…+q″WCc0+q″WCc1+q″WCc2+…+q″WCcn+…+q″WCm+q″WBS0+q″WBS1+q″WBS2+…+q″WBSu)×q′HS×△H(展开式5)
       带入展开式2和展开式5,则QW′=△W′=QW+Q{QHS}
       =(qWC0+qWC1+qWC2+…+qWCc0+qWCc1+qWCc2+…+qWCcn+…+qWCm+qWBS0+qWBS1+qWBS2+…+qWBSu)×△W +(q″WC0+q″WC1+q″WC2+…+q″WCc0+q″WCc1+q″WCc2+…+q″WCcn+…+q″WCm+q″WBS0+q″WBS1+q″WBS2+…+q″WBSu)×q′HS×△H(展开式6)
       带入前面QH′的展开式4和QW′的展开式6,并根据推论1,
       则QSU(相互)=QH′+QW′=1×△H -q′HS×△H+1×△W+1×q′HS×△H
       =△H -q′HS*△H+△W+q′HS×△H=△H-△T+△W+△T=△H+△W
       即,存在QSU(相互)=△H+△W=△(等式2)
 
       五、结论——夫妻作为被继承人其共有财产遗产混同继承与相互继承的等效性及其成立条件
       前面“三”推演的结果得到等式1,前面“四”推演的结果得到等式2。
       比较等式1和等式2,
       因为QSU(混同)=△H+△W=△,QSU(相互)=△H+△W=△,所以QSU(混同)=QSU(相互),或者说,QSU(混同)≡QSU(相互),即QSU(混同)等价于QSU(相互)。
       综上,在前面“二”夫妻均作为被继承人H先于W死亡和其他假定条件下,继承人对H、W共有财产遗产的继承,混同继承的结果与相互继承的结果是等价的,或者说混同继承与相互继承的结果是等效的。
       不过,为了考虑单独的某个继承人,比较其在混同继承和相互继承时的继承结果的异同,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推演论证。
       设任意一个继承人为SUx,混同继承时其对H的继承系数表示为qHSUx,其对W的继承系数表示为qWSUx;相互继承时其对H的继承系数表示为q′HSUx,其对W的继承系数表示为q″WSUx。
       根据推论2,有QSUx=△SUx=qSUx×△
       在混同继承时,QSUx(混同)=QHSUx+QWSUx =qHSUx×△H+qWSUx×△W(展开式7)
       在相互继承时,QSUx(相互)=Q H′SUx+QW′SUx=q′HSUx×△H′+q″WSUx×△W′
       =q′HSUx×(△H-△T)+q″WSUx×(△W+△T)(展开式8)
       前面已经述及,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混同继承还是相互继承,任意一个继承人SUx的继承意向如果确定不变,那么其对某个被继承人的继承系数就固定不变,即其对H的继承系数不变,其对W的继承系数也不变。这里,我们先考虑SUx对H的继承系数和对W的继承系数不一致时的情形。此时,存在q′HSUx=qHSUx和q″WSUx=qWSUx
把这两个等式和展开式7带入展开式8,则展开式8变成
       QSUx(相互)=qHSUx×(△H-△T)+qWSUx×(△W+△T)
       =qHSUx×△H+qWSUx×△W+(qWSUx-qHSUx)×△T=QSUx(混同)+(qWSUx-qHSUx)×△T(展开式9)
       其中qWSUx-qHSUx是任意一个继承人SUx对W的继承系数和对H的继承系数之差。
       设△q=qWSUx-qHSUx,则展开式9转换成
       QSUx(相互)=QSUx(混同)+△q×△T(等式3)
       对等式3我们可以作进一步解析。
       在相互继承时,只要H有遗产△H,则必然存在△T>0。那么,当△q>0时,△q×△T为正,QSUx(相互)>QSUx(混同);当△q<0时,△q×△T为负,QSUx(相互)<QSUx(混同);
       当△q=0时,△q×△T=0,QSUx(相互)=QSUx(混同)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推论:在H(同样还有W)的个人遗产价值>0的前提下,当任意一个继承人SUx对W的继承系数和对H的继承系数不一致的时候,其混同继承和相互继承的结果的确不同(推论4);当任意一个继承人SUx对W的继承系数和对H的继承系数完全一致的时候,混同继承和相互继承的结果对其是等效的(推论5)。
 
       六、本文用数理逻辑解析方法对法定继承程序进行推演论证的意义
       (一)推演论证具有普适性。在把夫妻共有财产遗产的法定继承作为大前提的情形下,假定条件中没有设置特殊的限制性条件,上述推演是对法定继承进行逻辑解析和公式推演的具体展示,可以作为运用数理逻辑来研究法律的范例。因论证的过程完全是符号化、公式化、逻辑化和抽象化的,所以其论证的结论具有普适价值。
       (二)推演论证充分考虑了现实继承中的复杂性,专门加入了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情形。此外,为了展现继承人对被继承人H、W遗产继承情形的不同,混同继承时,并不要求其他继承人对H和对W的继承系数必须一致,相互继承时也不要求其他继承人对H和对W的继承系数必须和混同继承时一致,并且无论是混同继承时还是相互继承时,都不要求其他继承人对W的继承系数必须一致。在加入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复杂因素下,以上推演论证已经证明混同继承和相互继承两者的最终结果在整体上具有等效性。
       (三)对于被继承人夫妻中丈夫H后于妻子W死亡的情形,我们只需把原来的H替换成W,把W替换成H,以上论证同样成立。还有,H或者W的父母都后死亡的情形,只是多增加了对应的H的兄弟姐妹集合或者W的兄弟姐妹集合,以上推演论证过程相同,结论同样成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论证了。
       (四)夫妻共有财产遗产的法定继承,在理论上的确存在两种继承过程或者说两种继承模式,即混同继承和相互继承,只是混同继承过程简单,而相互继承过程更加复杂。在日常继承公证实务中,无论是公证人员还是继承人大都选择了简单的混同继承,且继承的最终结果在整体上是一致的。
       通过公式推演论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混同继承与相互继承的等效性原理:在夫妻均作为被继承人对其共有财产遗产法定继承的情况下,两人遗产作为整体但相互不继承的混同继承与两人遗产分割后的相互继承其结果在总体上具有等效性——整体等效性;对于任意一个继承人,当其对被继承人夫H的继承系数和其对被继承人妻W的继承系数相等时,混同继承和相互继承的结果对其具有完全等效性——个体等效性。
       据此,在办理继承公证等日常继承实务中,夫妻均作为被继承人对其共有财产未析产的遗产继承,我们通常把共有财产作为整体视为夫妻被继承人的共同遗产一并办理继承,而不再区分配偶转继承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夫H和妻W两个被继承人合二为一作为一个被继承人D的简化处理,是符合上述等效性原理的,是简洁、高效并且完全正确的做法。
       注释:①集合的展开式用尖括号内排列元素表示,元素之间用顿号“、”分隔开。集合可以用数值表示和计算。
       参考文献:
       [1]周详.刑法教义学中的“数理逻辑”元思维——以共犯疑难问题为样本的分析[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1(06):107-129.

(作者:李新辉,宜昌市三峡公证处)
 
【本文已发表于《楚天法治》2025年6月下】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