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扎根基层 做“三通”政法干部
2025-08-01 11:04:33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 / 松滋市斯家场镇 陈明志 张雷

  乡镇是基层治理的 “未端前哨”,乡镇政法干部一直跻身矛盾化解、平安建设的最前沿,一言一行都关系到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对公平的感知。要在乡镇这片土地上干出实效,就得锤炼 “乡情通、地域通、法治通” 的硬功夫,让政法工作真正扎根乡土、融入民心。​
  一、“乡情通”:把村民当亲人,让群众信得过​
  乡镇政法工作,说到底是“融入乡情和人打交道”。村里的老支书威望高,哪家有矛盾他出面最管用;村头的 “热心肠”张大妈消息灵通,谁家有难处她最先知道;社区矫正对象李某近期情绪波动大,需要多上门聊聊……这些“乡风社情”不仅要知道,更要摸得透、交得来。​
  乡镇政法干部要多“走村串户”、少“坐办公室”。春耕时到田埂上问问农户的收成心事,冬闲时到晒谷场听听村民的家长里短,红白喜事上搭把手、说说话,慢慢就知道哪家的孩子在外务工、哪家因病致贫、哪家和邻居有摩擦矛盾。记得有次调解关于宅基地矛盾纠纷,两户村民吵得面红耳赤,我了解到村里的一位老干部,是他们都很尊重的老前辈。便特意请他来主持公道,老人一句“你们不知道‘六尺巷’的故事,让你三尺又何妨”,比再多法条都管用——这就是“乡情”的力量。​
  “乡情”不是简单记符号,而更是走进群众的“朋友圈”。要清楚村里的德高望重者,知道哪家是低保户、哪家有留守儿童,弄清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困难、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当村民觉得“政法干部知我心、懂我难”,才会在矛盾潜在时就找你说,在遇到难处时找你帮。这种信任,是乡情通的回馈,也是乡镇政法工作最坚实的“压舱石”。​
  二、“地域通”:摸透乡土脉络,让工作接地气​
  乡镇的每寸土地都有自己的 “脾气”,山坳里的村和公路边的村不一样,种植水稻的组与养殖鱼虾的组矛盾点也不同。“地域通” 就是要把乡镇的“全域概貌”摸清楚,让政法工作贴着乡土走。​
  要熟悉辖区的“地理账”:哪条山沟雨季易滑坡、哪片林地边界易发争议、哪块土地归属曾有分歧,这些都得烂熟于心。对于“人文账”更要上心,各村的宗族关系、历史恩怨、婚丧习俗都藏着矛盾的 “密码”。乡镇的风险点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兄弟关系不和谐可能会引起矛盾,偏远的养殖场容易引发土地纷争,甚至村头的老槐树底下,都可能聚集着传播谣言的村民。只有了解村域风情、地理环境,只有多下到镇域乡村的重要部位、关键湾组,才能把这些“暗礁”标在心里,提前防范、及时化解。​
  三、“法治通”:练就真本事,用法解难题​
  乡镇政法干部面对的问题,多是 “家长里短” 裹着 “法理人情”:张三的牛啃了李四的苗,王五的宅基地占了公家的路,甚至兄弟俩因养老问题闹了起来……这些事看似小,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大矛盾,这就要求干部必须 “法治通”,既知法懂法,又会灵活运用。“法治通”首先要知法懂法。《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土地管理法》里的宅基地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里的调解原则,都得像“村规民约”一样记得入心入脑。    
  去年调解一起土地流转纠纷,村民认为“口头约定也算数”。为防患于未然,避免再生枝节,我们拿出《农村土地承包法》里的“书面合同”条款,结合村里的老规矩,劝服他们以诚相待,最终让双方补签了合同,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照顾了村民的“面子”。​
  更重要的是会用法。乡镇的矛盾,很少是“非黑即白”,得学会“法理情”三味调和。面对婆媳吵架,不能光讲法律机械条文、“赡养义务”,要先听婆婆说委屈、媳妇倒苦水,再用村里的“好婆婆、好媳妇”例子慢慢劝;处理邻里宅基地纠纷,不能只看“红线图”,要请村里知情老干部讲讲地块的历史,让双方各自退让一步得以和解。现在农村的新问题随时代发展不断增多,比如网络诈骗、电商纠纷,这就要求我们跟着时代学。今年6·22我镇组织开展的司法公开日活动,就是用村民身边的案例当教材,效果比发传单好得多。
  乡镇政法干部的 “三通”,从来不是孤立的。弄得清乡情,才能摸透地域;摸透了地域,法治工作才有着力点;法治过硬,群众才会更信任。在乡镇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心贴群众,在一次次调解中通 “乡情”,在一遍遍走访中清 “地域”,在一个个案例中通 “法治”。只有如此锲而不舍,才能造就自己成为乡镇靠得住、群众信得过的政法干部,让平安的种子在乡土扎根,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村域角落。​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