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基层善治之道:人大搭台、信访纾困的融合之思
2025-09-04 09:14:48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文 / 松滋市涴市镇平安建设办 李志祥

  乡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这片最贴近群众、直面矛盾的基层一线,乡镇人大凭借其植根基层、汇聚民意的独特优势,构建起重要的法治化平台和民意沟通渠道,为有效化解信访矛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
  一、人大平台:法治之基与民意之桥
  人大代表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通过参与规则制定、汇集民意诉求和监督政策执行,全面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参与修订村规民约过程中,人大代表逐条审议,将“三治融合”理念与本地实际深度结合,加入优化人居环境、推动移风易俗等内容,使乡土契约真正承载法治精神与集体意志,成为约束行为的“软法”,为基层治理筑牢法治根基。人大代表来自群众、回归群众,遍布田间地头与工厂车间,天然形成一张敏锐的民意感知网络。他们通过定期走访、代表联络站接待、议事会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捕捉群众的“急难愁盼”,这些诉求涉及广泛,既有农田灌溉用水紧张、垃圾清运不及时等民生小事,也包括宅基地纠纷等较为复杂的问题,人大由此成为汇集民意、上传下达的关键枢纽,为后续治理提供精准靶向。同时,人大积极履行监督职责,针对惠民工程推进缓慢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询问和现场视察,推动相关部门履职提速。例如在采穴垸村老漕整改开发项目中,引入“五老理事会+人大代表”调解模式,成功化解开发争议,实现了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还通过对权力的监督,成为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利器。
  二、信访化解:人大机制下的纾困之道
  在人大构建的法治框架与民意通道基础上,信访矛盾的化解找到了坚实的抓手。实践中,“代表联络站”成为了将大量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的高效平台,群众就近向驻站代表反映问题,代表则凭借其公信力与熟悉乡情的优势,就近、就快调解邻里纠纷、土地权属等矛盾。一位位人大代表,他们充分发挥来自基层、深入群众的优势,将“情、理、法”相融合的基层智慧,升华为履行代表职责的重要方法。他们不仅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是社情民意的“收集器”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员”。通过走访选民、代表接待日、专题调研等法定履职形式,主动介入、提前疏导,有效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稳控在基层,从源头上避免了问题升级和矛盾上行,为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重要的人大力量。针对基层难以解决的复杂信访积案,人大主动发挥枢纽作用,搭建协商平台,通过组织听证、开展调研、约见部门负责人等方式,汇聚群众诉求、代表意见与相关单位合力,共同厘清问题症结,明确解决路径,推动各类“老大难”问题案结事了。信访的最终化解离不开源头预防,代表们将信访中暴露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通过议案建议等形式转化为政策制定和公共决策的参考,推动相关政策和治理举措的完善与出台,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同类矛盾的重复发生,实现长效治理。
  三、治理升级:融合共生的善治新篇
  乡镇人大、信访维稳与基层治理的深度协同,其最终指向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跃升。涴市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创新打造“星月议事厅”协商平台,以“农家夜会”为载体,推动基层治理方式转变。在满天星斗的见证下,代表们与村民围坐一堂,建立起“代表牵头、群众参与、依法议事”的运行模式。代表们既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也是民意诉求的“收集员”和矛盾化解的“调解员”,通过现场释法说理、引导协商,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许多曾经难以推行的治理举措得到有效落实。在报德寺村试点积分制过程中,人大代表通过农家夜会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事务,优化评比内容,开展积分兑换,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理内生动力,逐步实现了从“干部说了算”到“代表领着议、群众共同定”的治理转型。为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中行政依赖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涴市镇人大积极构建“党小组+党员户+理事会+人大代表”协同治理体系,人大代表联合“五老”成员,深入宣传法治精神,广泛吸纳乡贤能人加入理事会。这种充分体现人大组织协调和监督保障作用的基层实践,极大地激发了治理的内在活力与韧性,有效破解了治理责任过度集中于行政执法部门的困局。
  乡镇人大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的根基,其法治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已成为破解信访难题、实现基层善治的关键枢纽与可靠路径。它使民意得以充分表达并转化为治理智慧,使矛盾纠纷在法制框架内有效化解,更推动多元力量在规则引领下有序参与、协同发力。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人大制度优势与基层治理实际需求的融合贯通,进一步拓展法治化、民主化治理路径,让人大代表真正成为贴近群众、沟通民意的“连心桥”,共同推动基层社会迈向更加和谐有序、包容活力、治理有效的新阶段。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