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大冶法院:司法护航让劳动者征途一路生花
2025-05-06 10:01:34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楚天法治黄石讯(彭小陛 通讯员 张雪莉)近年来,大冶法院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持续深化司法服务创新,特别是在劳动者权益保护这条道路上,主动与人社、工会等部门联动协作,打造“一站式”劳动争议化解机制和多元化解纠纷平台,成功化解了多起劳动争议案件,为营造和谐稳定就业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注入司法动能。
 
     守护“来时路”:让劳有所得
     2022年4月,胡某入职某建设工程公司,从事调试员工作。双方口头约定日薪为340元,加班费每小时38元,但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入职后,公司却按每天70元的标准向胡某支付工资,远低于约定数额。
     2023年11月,因公司长期不给胡某安排工作且拖欠工资,胡某被迫离职。三个月后,公司虽支付了8万元工资,但剩余部分迟迟未结清。胡某多次协商无果,遂将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差额、加班工资及其他赔偿。
庭审中,公司辩称胡某仅为临时工,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然而,经法院审理查明,胡某的工作内容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他受公司管理安排,从事的工作是公司业务的组成部分,且公司定期向其支付报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支付双倍工资差额。此外,公司安排胡某加班却未足额支付加班费,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
      最终,法院根据胡某提供的考勤表、工资单等证据,依法判决该公司支付胡某双倍工资差额、节假日加班工资、工作日加班工资及欠付工资共计17万余元。
      胡某与某工程公司劳动争议一案,是大冶法院妥善化解劳动争议纠纷、为劳动者维权的一个缩影,也是法治化治理欠薪、以法治之力为劳动者护航的生动体现。案件中,胡某完整保存考勤记录、工资凭证和加班证明,形成有力证据链,为胜诉奠定基础,这也警示劳动者必须重视日常工作中的证据留存。
 
      立足“当下路”:让劳有所依
      2024年7月,木工马某受某承建公司雇请,从事路灯基础木模制作工作。然而,开工当天下午,马某在操作台锯时被反弹的木板砸伤左手拇指,工友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经鉴定,马某左手功能丧失分值达15分,构成十级伤残,需误工90天、营养60天。事后,双方因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马某遂诉至法院。
      公司认为,马某以承揽形式接活,双方属承揽合同关系,且马某自身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应自行承担责任。经法院审理查明,马某受公司指派从事具体工作,公司支付报酬,双方构成劳务关系。作为劳务接受方,公司负有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义务。同时,马某作为经验丰富的木工,未充分注意安全,也存在一定过错。综合双方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公司承担70%的赔偿责任,赔偿马某各项费用7万余元。
       此案反映了当前临时用工领域普遍存在的法律风险,如: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工伤举证责任不清、赔偿标准适用争议等突出问题。马某作为临时木工,既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又缺乏完整的用工记录,这种“口头协议+现金结算”的用工方式在建筑、装修等行业尤为常见,给劳动者维权带来极大困难。
针对这一现实困境,大冶法院构建“法院+鉴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劳动者提供了从工伤认定到赔偿支付的全链条司法保障,切实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着眼“未来路”:让劳有所乐
      “真的太感谢您了!原本以为闹到法院就没法合作了,没想到问题解决得这么顺利!”
诉服大厅里,包工头陈某手持锦旗,向调解员张欢喜连连道谢。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大冶法院“法院+工会”多元解纷机制助力维权“双赢”的成功实践。
     2018年,湖北某置业公司聘请陈某为其安装防盗门,约定各项费用12万余元,但完工后,该公司拖欠4万余元劳务费迟迟未付。2021年,双方再次合作,完工后公司又拖欠16万余元。临至年关,陈某多次讨要未果,无奈诉至法院。为高效化解矛盾,法院委托诉前调解中心和工会调解员介入。调解员张欢喜多次联系公司负责人刘某未果,最终以其儿子小刘为“突破口”促成和解。
     考虑到小刘身处外地,法院利用“共享法庭”线上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小刘以分期付款形式支付欠款,首期3万余元于2025年2月15日前支付,余款于2026年底结清。
      本案中,大冶法院通过“法院+工会”机制,实现了程序衔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同时,在“共享法庭”线上调解加持下,打破了诉讼“时空”限制,为争议双方提供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纠纷解决途径,既避免了双方对簿公堂的激烈冲突,也使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最便捷、最快速的维护,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效能最大化。
 

      大冶法院以司法之力护航劳动者权益,从“守护来时路”到“立足当下路”,再到“着眼未来路”,每一步都彰显了司法为民的初心。未来,大冶法院将继续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努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更多司法智慧和力量。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