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浪潮席卷田野,在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全国文明村镇”“中华诗词之乡”的底蕴与产业发展的活力碰撞交融。横沟桥镇高新四季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游亚平,便是这场浪潮中亮眼的“弄潮儿”——她以葡萄种植为起点,带动乡亲多元培育优质水果,让昔日普通路蜕变为瓜果飘香的“水果长廊”,在这片沃土上绘就出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横沟果香”飘向远方,也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葡萄园里生根发芽。
初秋时节,杨畈村的葡萄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挂满藤蔓,果香四溢,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这片近300亩的葡萄园,如翡翠般镶嵌在丘陵之上。枝头蜿蜒,绿叶婆娑,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垂挂藤架,仿佛凝结着阳光与汗水的结晶。
风雨砺初心 辗转觅前景
时光回到1981年,游亚平15岁就成为高桥供销社最年轻的营业员,从小传承了父母“踏实做事、诚恳待人”的品性,天不亮就整理蔬菜、擦拭柜台,贴心帮老人送菜、为乡亲讲解储菜技巧。四年间,她读懂了乡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成了她创业路上的“指南针”。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乡村,游亚平辞去铁饭碗,到五金交电店当店员。她白天学销售、记参数,晚上啃产品手册,还学家电维修,很快成业务骨干。接着她果断地承包店铺,却被一场车祸撞碎生计——手疾让她握不住扳手,却没有握不住不服输的劲。看着家乡的土地,她忽然醒了:乡亲们要绿化苗木,这田埂里藏着新出路。
1999年的高桥镇堰头村,100亩土地在她手里翻了新。从没种过树的她,跟着老农学整地,夜里翻农业书到眼酸,自行车骑遍乡野找专家请教。手不方便,挖坑慢半拍,她就天不亮下地;施肥吃力,她就蹲在地里一点点匀。三年后,桂花与香樟的绿浪翻涌,不仅让她赚到转型农业的“第一桶金”,更让她摸清了土地的脾气——原来农人的根,扎在土里才最稳。
1999年,在当地政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下,游亚平在高桥堰头村承包了100亩土地,种起了桂花和香樟。她白天泡在地里,跟着老农学整地、栽苗;晚上回家翻农业书籍,查种植技术;遇到难题,便骑着自行车往返十几里,去农业站请教专家。手不方便,她就用脚踩着铁锹辅助挖坑;施肥慢,她就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收工。三年后,100亩苗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苗木基地,也为她赢得了转型农业的“第一桶金”。
她总跟着需求走。2008年,见孩子“入园难”,游亚平创办“小博士幼儿园”,用环保材料装修,送老师培训,还为480名贫困、留守儿童减免学费,一本“爱心账本”记满孩子的困难。有人说她“傻”,她只说“难时有人帮最珍贵”。从最初只有几十个孩子的小院子,到后来被评为“咸安区二级幼儿园”,十年间,游亚平的“小博士幼儿园”成了家长放心、孩子喜欢的“快乐家园”。
2015年,借乡村振兴东风,她又在高桥镇澄水洞村承包180亩荒山搞“苗木+水果”种植,还引进杨梅等果树。果树成活率低,她请来专家制定方案,手把手教村民管护;荒山开发不易,她组织村民平整土地、修建灌溉系统,暴雨天冒雨抢救果苗,终让荒山变“花果山”。每到杨梅成熟季,游客慕名而来,采摘、拍照、品尝,不仅带动了水果销售,还激活了当地乡村游。
从营业员到创业者,游亚平的双手磨过血泡、挡过风雨,却始终烫着温度。她把初心种在家乡土地,也把希望带给了每一位乡亲 。
葡园抒新写 果香溢乡野
2018年,随着消费升级,高品质水果需求激增。游亚平经过考察,发现横沟桥镇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种葡萄,于是又一次转型,在杨畈村S356省道旁承包80亩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葡萄产业。
创业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时,镇政府主动上门对接农业扶持资金与银行贷款;技术不足时,她多次赴山东、浙江“取经”,引进阳光玫瑰、夏黑等优良品种,邀请专家定期指导;销售没渠道,政府帮忙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为了保证葡萄的品质,游亚平坚持绿色种植,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多用菜籽饼等农家肥。每一串葡萄都要经过疏花序、修整果穗、套袋等十多道工序。“几片叶子配一串果,一根藤挂几串果,都有讲究。只有这样,结出的葡萄才甜、才好看。”有一次,葡萄园遭遇了霜霉病,叶子一片片发黄,游亚平急得饭都吃不下。她一边联系专家制定防治方案,一边带着社员们连夜喷洒生物农药,连续几天几夜守在园里,直到看见葡萄叶重新变绿,才松了口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合作社葡萄首次丰收。一串串紫黑的巨峰、嫩绿的阳光玫瑰、艳丽的美人指挂满藤蔓,晶莹剔透,果香四溢。“这葡萄甜到心里了。”前来采摘的游客尝了一口,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靠着过硬的品质,游亚平的葡萄很快打开了市场,不仅在咸宁本地热销,还卖到了武汉、长沙等地。如今,葡萄园面积扩大到近300亩,年产30万斤,累计投入约500万元,2018至2019年还被咸宁市科技局评为“科技示范社”。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游亚平始终没忘记带动乡亲一起富。她主动吸纳周边农户加入合作社,为他们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68岁的贫困户刘锦桂,曾靠薄田勉强糊口,加入合作社后,手把手教种植技术,每年能挣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合作社已带动周边20户农户增收,每年发放工资40万元、支付土地租金10万元,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赚钱。
同心绘新篇 香飘幸福园
“欢迎大家来摘葡萄,这是阳光玫瑰,甜度能达到18度,脆甜多汁;这是巨峰,果香浓郁,吃着特别过瘾……”2025年8月,在S356省道旁杨畈村的葡萄园,游亚平正忙着给游客介绍葡萄品种。三伏天的阳光下,近300亩葡萄园整齐划一,葡萄架下,游客们提着篮子穿梭采摘,孩子们的笑声、大人的赞叹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我们下了高速随便转了转,就发现了这片果园。这里的葡萄又大又甜,环境也好,下次还要带朋友来。”来自深圳的游客姚先生一边摘葡萄,一边对着镜头拍照,发朋友圈惊艳了朋友。
随着“甜蜜杨畈·十里果乡”品牌的打响,游亚平的采摘园成了全域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既是生态靓丽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的“致富黄金道”。目前,果园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百万元。
这一切,离不开游亚平的精心谋划,更离不开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游亚平联合镇政府打造的“农业+文旅+文创”融合样板——政府投入资金升级基础设施,拓宽步道、新建休息岗亭与售卖驿站,在果园里修建诗词长廊,举办葡萄节、采摘比赛,让游客在品尝果香的同时,感受“中华诗词之乡”的文化魅力;让“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生根发芽。葡萄园里说丰年,听取诗声一片。如今,“花香”漫野、“果香”盈枝、“诗香”沁心的画卷,早已随着乡村振兴的浪潮铺展到横沟的“横纵的沟沟壑壑”。
如今,近花甲之年的游亚平仍脚不点地。每天凌晨,她准时在果园查看葡萄的长势,和社员们一起分时间节点采摘;上午送货到市区超市,有时还到周边集市售卖;下午忙着对接客户、发货、安排采摘事宜;晚上,她还会趴在灯下研究葡萄种植技术,或计划第二天的送货订单......
阳光洒在葡萄园上,藤蔓间光影斑驳,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这片土地,记录着这位普通女性四十年的奋斗足迹,也映照出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从供销社的青涩营业员,到响应号召的拓荒者;从葡萄种植的开拓人,到乡村振兴的领航者,游亚平的三次转型、四次创业,都紧随国家政策的指引,回应着人民的需求。2025年她被推选为咸安区六届人大代表。她不是天生的强者,却以坚韧与智慧,在平凡中书写了不平凡。
在这片300亩的葡萄园里,生长的不只是果实,更是一种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忠诚,对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游亚平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奋发图强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最温暖的注脚。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