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松滋市新江口街道划子嘴社区幸福家园小区,景观绿化错落有致,各类便民服务点应有尽有。居民们三五成群,或闲谈散步,或锻炼身体,或带着小孩玩耍,其乐融融。划子嘴社区成立于2021年,是纯移居型社区,也是松滋最年轻的城区社区。辖区面积4.73平方公里,建成居住小区7个,已入住居民约1万户3万余人。
在这片承载着“乡愁与憧憬”的治理新土上,一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用坚守与创新,悄然改变着农转居社区的治理生态。赵海涛,划子嘴社区90后“法律明白人”,自202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以方寸荧屏为砚、法治初心为墨,书写着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动篇章。他让法律知识在抖音短剧中“活”起来,让民生诉求在网格脚步中“落”下去,更让特殊群体在直播镜头前“亮”起来,用实践诠释了新时代“法律明白人”的多重角色。

图中间为赵海涛
荧屏普法破冰数字鸿沟
“海涛,当心被真警察抓走!”居民们的调侃背后,是赵海涛为演好反诈短剧中骗子角色的全心投入。面对农转居居民“数字鸿沟深、信任壁垒厚”的困境,他另辟蹊径,将抖音平台打造成法治宣传的“云阵地”。
“方言短剧”是他破解居民心防的利器。与松滋市公安局联合打造的《松小憨》系列反诈短剧,已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的“法治甜点”。50余部“土味幽默+方言演绎”的反诈情景剧,都是真实案例的生动转化。为精准还原诈骗话术,他反复揣摩骗子心理,有时入戏太深,走在社区里都会被居民笑称“戏精”。但正是这种接地气的表演,让法律知识真正活了起来。评论区里常有居民现身说法:“这就是上周骗我婆婆的套路!”
“反诈晨报”是他应对电诈的快速反应机制。在赵海涛的推动下,社区建立“抖音号+居民群”双轨推送机制:每周发布原创反诈警示视频,每日推送紧急诈骗预警,覆盖10000余人次。机制运行后,社区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50%。
“手机课堂”是他解读法规政策的平台。赵海涛善于将各类惠民政策“揉碎了掰开了”,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短视频。社区张大爷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在手机上搞养老金认证老是失败,看了社区发的《手把手教你养老金认证》视频一次就成功了。”这种可视化解读,让政策法规从纸上走到百姓身边。
民呼我应解决急难愁盼
“这光照亮的不仅是舞台,更是咱老年人的精气神。”当广场的灯光亮起时,广场舞领队的张阿姨感动地说道。当奥体庄园舞蹈队的老人们为昏暗的场地所困扰时,赵海涛第一时间响应,连夜协调施工方,48小时内两盏明亮的LED灯便照亮了舞台。这迅速而温暖的回应,恰是法治实践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写照。
作为社区的“法律明白人”,赵海涛始终将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日常工作的脉络之中。他的身影总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他的工作日志里写满了用脚步丈量出的民情、用真心倾听到的民意。
面对辖区内居民反映楼宇外墙脱落这一重大安全问题时,他展现出专业与匠心。从及时联络相关部门启动维修,到全程监督工程进展;从施工期间发布《高空安全警示》动画增强居民安全意识,到协调搭建安全防护通道——赵海涛通过保障进程与保证安全相结合,最终实现了施工全程“零事故”,切实守护了居民“头顶上的安全”。
他不仅回应诉求,更主动发现需求。发现多栋住宅路灯昏暗影响居民夜间出行,他携带专业照度计逐路检测,以数据为依据推动物业更换23盏高功率路灯,在72小时内编织起一张可靠的“平安灯网”。此外,得知辖区内残疾居民虽擅长手工编织却苦于无销售渠道时,他积极推动建立“巧家人工坊”公益直播间,并邀请本地“网络达人”开展培训,耐心教学残疾朋友掌握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技能。通过线上网络直播卖货和线下乐乡大集销售,该项目不仅累计创收4.8万元,还将手工艺品转化为社区的“法治文创礼物”,真正实现了从“予鱼”到“予渔”的跨越。居民纷纷感慨:“以前觉得他们是负担,现在觉得他们是社区的骄傲!”
科技赋能助力基层治理
赵海涛将科技融入基层治理,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居民公约的制定等法治村居建设事项。他倡导建立“居民提案-直播讨论-线上表决”机制,通过线上议事厅推动制定《文明养犬公约》,有效解决了社区养犬纠纷。这种有事大家议的做法让传统的“陌生人社区”逐渐转变为“云端熟人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他还组织实施“法治种子计划”,通过“以一带群”方式开设“普法训练营”,培养网格员拍摄普法短视频。其中,部分新人作品播放量破万,形成“1+N”的辐射效应。截至目前,赵海涛已牵头创作140余部宣传视频,总点击量突破50万+,点赞量高达5万+,这些视频如春风化雨,将法治意识深植于社区居民心中。
方寸荧屏,何以连万家?赵海涛用三年探索给出答案——当他在直播间为残疾伙伴的钩织作品喝彩时,法治是“被看见的价值”;当他在路灯下测量光照度时,法治是“丈量民情的刻度”;当居民笑着转发他的反诈视频说“这戏精又更新了”时,法治是“会心一笑的默契”。从“防盗门后的警惕”到“直播间里的欢笑”,从“充满隐患的暗巷”到“起舞追光的舞台”,赵海涛让“法律明白人”的初心,在“方言短剧的笑声”与“巧手编织的微光”中落地生花。他用创新实践证明了,法治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法治建设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