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安建设在社会架起“防护网”,精防医生为心灵点亮“预警灯”;当平安建设为生活撑起“安全伞”,精防医生给情绪开出“解忧方”。2025年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春防行动开展以来,赤壁市委政法委统筹卫健、公安、乡镇(街道)等部门和属地,共同深入村湾社区,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去关心与问候,筑牢治安防线,守护万家灯火。

在赤壁市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精防卫士”,有人称她“修补心灵的裁缝”,她却说自己是时间的佃农——在荒芜的精神原野上,一季季播种清醒的麦种。
43岁的陈玲是赤马港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者。2022年,初次接触这份工作时,她内心充满了不安与迷茫。她坦言,曾经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让她感到恐惧。
而繁重琐碎的工作也让她身体疲惫,内心焦虑。“白天走街串巷入户面访,患者家属抱怨抵触抗拒;晚上挑灯整理个案信息,加班到深更半夜。”陈玲表示,曾想过换岗,但面对患者和家属求助的眼神,最终还是坚持下来。
因为这份工作让她看到了太多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无耐与痛苦。精防工作者不仅是患者的守护者,更是社会的温暖传递者。
在陈玲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六本笔记本,里面记载着每一位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家庭情况、发病时间、药品服用时间等等。密密麻麻的六本笔记,满载着陈玲从事精防工作三年多来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
有位20多岁的男性患者,父母双亡,姐姐远嫁。好在父母留下一套房,让他有个遮风避雨之处。陈玲第一次来到患者家,也是碰了壁,可她没有放弃,而是多次主动在门口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每次都带些面包、方便面、水去。久而久之,患者也就放下戒备心,敞开门接受面访。
“以前,他看到我就躲,我给他吃的,他也不敢要。现在,我已经是他最信任的朋友了。”陈玲一脸骄傲地说。

事实上,陈玲和每一位患者或患者家属都是朋友。有一名30岁的女患者,有严重社交恐惧症,见到人就全身发抖,唯独愿意亲近陈玲。不久前,她因犯病住院,出院第一天就要到陈玲办公室。
患者妈妈感激不尽,拿着自己做的包子馒头送给陈玲。陈玲笑容满面地接收。作为回赠,等到入户或传统节日时,买些水果、牛奶等送去。陈玲说,每位精神障碍患者和患者家属都比较自卑,他们的自卑来源于社会、周围人的歧视,因此面对患者的好意,她从来不拒绝,事后再以其他方式还回去。
谈到患者,陈玲眼眶湿润了。她说,每次到患者家庭,看到家属眼中闪烁着的泪水,听到家属诉说着生活艰辛和内心苦楚,她都深感,精神障碍患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鼓励。
“我们应当给予包容和理解,尊重他们并且不对他们抱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给予他们安慰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和他们做生病后第一位最亲密的朋友,给以温情的人文关怀。”这是陈玲,一位社区精防工作者最质朴动人的心声。
她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每一位患者和家属,并告诉他们,24小时随时联系。她走进了每位患者的家里,也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将自己从工作者变成患者家属。
平安建设搭建网格化管理,精防医生构建心连心桥梁;平安建设排查风险,精防医生洞察危机。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陈玲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精神世界的荒原上,爱是最顽强的种子,而希望,永远生长在理解与尊严的土壤之中。”精防工作艰辛无比,但患者重新绽放的笑容让陈玲步履坚定。
(舒永前 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