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的陪审开始于十点,晚于平常的时间,一问才知道,犯罪嫌疑人因未满十八周岁,关押在团风县少年管教所,远程押解犯人需要较长时间。
当犯人进入我的视线那一刻,我内心紧紧一颤:他虽然年龄不大,但身材高大,眉清目秀,尤其是面部相当白晰稚嫩,根本无法将他与犯人联系在一起。等他坐定,法警打开手铐时,我突然发现他右手上臂绣有巨大的奇形怪状的纹身,我又心想,难道这就是犯罪的标志?
当法槌的阴影落在少年稚气未脱的脸庞,我尽管攥紧了自己的双手,但依然带着一丝无法平复的颤抖。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习惯于在课堂上在校园里看见青春应有的明亮,而此刻法庭里的空气,却灌满了这个未满十八岁农村留守男孩眼中的茫然与偏执——这根本不是课本里能预见的教育困境,而是现实撕开的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他是一名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农村留守少年。“留守少年”,简单的四个字,藏着多少被忽略的成长缺口。或许是长期缺失的家庭管教,让他错把暴力当掌控;或许是贫瘠的性教育认知,让他不懂“十四岁”这道法律红线背后,是对女性幼童最坚硬的保护。可再深的成长缺憾,也抵不过三个女孩被碾碎的美好童年——她们本该快乐地追着蝴蝶跑,如今却要时不时回忆噩梦般的片段,这份伤痛,或许要用一生去疗愈。
作为人民陪审员,我必须恪守法律的公正,深知“未满十八”不是犯罪的豁免,“留守少年”更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但作为教师,我又忍不住追问:如果有人早点告诉他“尊重”的重量,如果有人及时填补他认知里的空白,如果留守孩子的成长能被更多人看见、关怀与托举,这场悲剧是否能改写?
庭审结束时,我本想把心中事先酝酿好的一番话和盘告诉少年犯和前来旁听却泪流不止的母亲,却见张山花庭长一改庭审时的威严,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和关怀,和颜悦色地拉起少年犯的手,放在其母手上,抚慰少年犯及母亲,分析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导少年要消除悲观情绪,真心悔罪,敬畏法律,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就家庭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庭长也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张庭长语重心长的劝告与教导十分到位、万分暖心,与我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无需我再多言,离开法庭时我送给母子俩一张纸条:“一切重新开始,美好等着你们”。
走出法院大门时,阳光刺眼却暖不透心底的沉重。这起案件早已不是一纸起诉书上的冰冷文字,它是一记警钟,敲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上——我们护得住法律的底线,更要撑得起孩子成长的安全网,要让所有青少年都知道,青春的底色不该是暴力与伤害,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边界的清晰与坚守。否则,今日法庭上的叹息,或许会在明日的某个角落,再次响起。
犯人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需要,犯人的信息、犯罪经过和受害人情况都不便在此公开,只能略过。这起案件的罪名,我虽没说,但你早就猜到了。在这万家团圆迎中秋,四海欢腾庆国庆之际,唉,我不知道天底下到底有多少折翼的孩子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青少年眼里的光芒,本该用来追逐朝阳与理想,而非在迷茫中触碰黑暗。青春是场没有回程的旅行,别让一时的糊涂,成为沿途无法弥补的风景。别让一时的冲动,为青春系上冰冷的枷锁。守好道德底线,才能看见更远的风景。
青少年犯罪是个沉重的社会问题。预防犯罪应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正值“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预防青少年犯罪不能仅在嘴上喊喊,而要切实行动起来。我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通力协同,核心是提前干预不良行为与构建正向成长环境。首先,家庭要筑牢第一道防线,家长要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避免忽视或过度溺爱。家长还要明确规则边界,对撒谎、逃学、沉迷网络等早期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而非放任;其次,学校要强化引导与监管。不仅关注学业,更要开设法律、心理健康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底线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其三,全社会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健康环境,严格管控网吧、KTV等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开放,减少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内容)的接触。多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公益活动场所与阵地,让青少年有地方释放精力、发展特长。
未成年人的笑容,是未来最美的模样。家庭的陪伴、学校的引导、社会的守护,再加上法律的护航,才能为他们筑牢最安全的成长防线。愿所有青少年朋友心中有法、眼中有光,在法治的晴空下,遵纪守法,自律自强,向阳生长。
我有幸成为一名“无袍法官”,更有幸成为群众的眼睛与心声。我会将法律的公正与社会的温情融入每一次陪审,用法治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我相信:守护孩子,就是守护祖国的明天。
(作者简介:余文,中学高级教师,历任英山县金铺中学校长、英山县教育局关工办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系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