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庭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8月18日通报了147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集合了近日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四风”案件。
公开曝光违纪人姓名、单位、职务职级、主要违纪事实和处理结果等内容,一方面让每一起案件更加有说服力,公众对此可以据实查证,媒体也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另一方面让典型案件更具威慑力,增强通报的警示作用。整肃“四风”的同时,更要强化监督的制度创新。
点名道姓曝光,称其为“制度创新”并不为过。这种方式虽然深受公众欢迎,但长期以来,在公开批评或公开通报案件时,常常充斥着“某某部门”、“某某单位”、“某某领导”、“某某同志”等通用名称。“不痛不痒不点名”明显有失批评通报应有的本色,既不利于克服“讲情面、和稀泥、当老好人”等消极现象,也不足以产生真正的批评效果。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特别强调直面问题、揭短亮丑、动真碰硬。
去年12月27日,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加强监督执纪问责 确保务实节俭过节的通知》,强调要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今年1月15日,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公报,正式写入“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内容。自此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越来越多地选择点名道姓曝光。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通报,既是对中央政策的严格执行,也是以“零容忍”态度整肃“四风”的体现。反“四风”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重视“惩”也要重视“防”。要增强制度的威慑力,而“点名道姓”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截至7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1600起,67679人受到处理,1836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再次证明反“四风”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动真格、见实效。要使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的方向转变,一要坚持常抓不懈,二要重视制度创新,其中就包括建立点名道姓曝光常态化制度,发挥党内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坚决遏制各种顶风违纪现象的发生,逐渐形成有力震慑的氛围。(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