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女儿上科学课时了解到了蚕的成长过程,心生向往,就吵吵着自己也要养。我心里万般抵触,一来是我对爬行的虫子向来恐惧,二来是我从没养过蚕,怕没养好“误了卿卿性命”。然而女儿决心很大,“妈妈,我已经在网上查过了,养蚕很简单的,你不用担心,我一定能养好。”在她的一再坚持下,老公拗不过,在网上给她下了单,想着养几条就养几条吧,也算增加点生活体验,我也就默许了。
几天后,快递到家,女儿兴奋不已,拆开包装,我看着塑料盒子中分布着密密一层的灰色细小的虫子,密集恐惧症瞬间就犯了,脑袋也嗡嗡的,“你不是说只养几条的,这密密的一盒子,得有多少条?”面对我略带怒气的质问,女儿哈哈一笑,说:“妈妈,我也没想到50条有这么多,没事,我可以养好的。”看着女儿信心满满的样子,我生气责怪已然无用,只能好好养了。
随着快递寄过来的新鲜桑叶只够这些蚕宝宝吃一餐,寻找新鲜桑叶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于是在微雨的黄昏,我和女儿打开手机手电筒,屋前院后的到处找桑树,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两棵小小的桑树苗,细长的纸条上,几片嫩叶尚未完全舒展开来,我和女儿一阵狂喜,顾不得许多,不一会功夫就把桑枝给摘的光秃秃,这起码也能顶上一两天了。想起小时候,村里的池塘边、院墙下桑树随处可见,5-7月是桑葚成熟的季节,黑紫色的果实酸甜可口,那时候哥哥在树上摘,我在树下吃,满嘴满手都染上了黑紫色,偏偏桑葚汁染到衣服上后特别难清洗,每次吃完回家,总免不了被母亲嗔怪,如今桑树已难寻……
“妈妈,感觉桑叶长的速度赶不上吃的速度,这些桑叶吃完了怎么办?现在我才知道养蚕没有我想的那么容易。”想着幼蚕的口粮女儿有些忧心的说。“桑树在村里应该还是有的,平常路上我们多留心,说不定就能找到其他的桑树了。”我安慰女儿道。如是,每天上下班、上下学的路上,我俩开始留意那些嫩绿的桑叶,功夫不负苦心人,路边的草丛中、堤岸上、墙角边,陆续我们发现了不少的小桑树,长的壮实,叶片又厚又大,循环采摘,桑叶的口粮总算无后顾之忧了。每次把采摘的桑叶投入到蚕盒中,不一会就能听到蚕宝宝们大快朵颐的沙沙声,真的是“春蚕食叶响回廊”。
口粮解决了,蚕盒的清洁清理又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幼蚕太多、身体又软又细,它们又总是牢牢抓在桑叶的残叶残茎,尽管我们尝试用粗实的鸭毛拨开、用小镊子挑开、用嫰桑叶引诱等等各种方法,仍然没有找到清理的捷径,接下来的每个夜晚,我和女儿坐在台灯下,轮流开始要耗时一个多小时的蚕室清理,我们虽厌其烦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妈妈,我以为养蚕很简单,现在我明白了,有的事情是看起来简单,要想做好,真是没有简单容易的。”女儿一边清理一边感叹。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成长的速度很快。进食,蜕皮,禁食……如此反复三四次后,蚕宝宝们的身体变的又粗又长,女儿每天上学之前、放学之后总要坐在蚕盒旁观察半天,“妈妈他们开始蜕皮了……”、“妈妈他们开始变浅黄色了……”、“妈妈他们开始吐丝了……”我也从当初的恐惧慢慢接受和喜欢上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
四十多天的时间倏忽而逝,如今,这些小精灵耗尽心力吐出丝,一根根、一圈圈,认真的织着自己的茧,然后,躺在椭圆形的乳白色蚕茧里,挂在蚕盒的边边角角,静静步入蚕生的下一个旅程……它们将在十多天后,破茧成蛾,产下蚕卵,走向生命的终点。“妈妈,它们的一生太短暂了,我真舍不得他们。现在再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觉得好悲伤。”女儿看着这些蚕茧,无不伤感的说。“是的,妈妈也有些不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蚕也是幸福的啊!它们努力成长、认真过好了自己的一生,它成功的织出了茧、化成了蛾,没有遗憾了,这不也是圆满的蚕生吗?”我感慨道。
“努力成长……认真过好自己的一生……”女儿自言自语、若有所悟。我的宝贝,愿这一场你和蚕的相逢,能让你明白,纵使人生有很多无奈,但只要认真努力了,就终能收获自己的圆满。
(刘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