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法治黄石讯(彭小陛 通讯员 张国庆)时值秋分,小箕铺村的稻田泛起金黄。田埂上,几名农户正俯身查看稻穗长势,不远处,湖北省大冶市某农业公司的大棚在夕阳下泛着银光。两个多月前,那场围绕47年租约的激烈争执,如今已悄然融进这片秋日宁静之中。一度对簿公堂的双方,如今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土地纠纷的化解,让这个秋天多了一份踏实与祥和。
暗流涌动,从信任到质疑
故事的开端,曾是一片欣欣向荣。时间回溯至2011年,作为当地龙头企业的某农业公司,计划在小箕铺村某湾发展生态农业。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公司与43户农户分别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将50多亩土地用于绿色蔬菜种植,合同期限为47年——从2011年1月1日至2057年12月31日。
“当初这可是件大好事啊!”农户李某的回忆里带着最初的喜悦,“这片地之前租给铜矿选厂做车间和尾沙场,整天粉尘漫天。公司来了之后,环境变好了,我们看着都开心。”此后的十几年间,双方和睦相处,公司按时支付租金,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田野间洋溢着和谐氛围。
然而,时光流转,矛盾如暗流般逐渐涌动。村领导班子几经更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悄然浮出水面。有村民翻出法律条文,心中升起疑云:“法律规定租赁期限不能超过二十年,我们这四十七年的合同,真的作数吗?”这份疑虑,像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更让村民们感到不安的是,公司在租用的农业用地上,陆续建起了办公楼等永久性建筑。“这岂不是改变了土地的实际用途?”村民代表的质疑声在之后的调解会上愈发激动。最初的信任,开始出现裂痕。
一朝爆发,从对峙到僵局
2023年,摩擦从暗流变为浪涌。个别情绪激动的村民采取了过激行为,砸坏了田间设施,现场一片狼藉。
“我们依法报警,相关人员受到了处罚,”某农业公司负责人语气沉重,“但矛盾反而激化了。”行政处罚未能平息事态,2025年6月,该湾召开村民大会,高票通过决议,要求宣布47份合同全部无效,收回土地。
案件诉至大冶法院,承压的天平两端,一边是43户农户的“命根子”,一边是当地投入巨资、带动就业的企业,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面对棘手案件,法院研判后启动“非诉挺在前”机制,引入“法官+调解员”的协同模式:由调解员尹辉煌负责主要调解,大箕铺法庭法官顿朝霞提供法律指导。这一专业团队的组建,为案件在诉前轨道上寻找最优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次调解,气氛凝重,双方立场尖锐对立。农户代表坚持合同全无效,必须恢复土地原貌;企业方则感到委屈与不解,不愿退让。
“维权必须合法,过激行为解决不了问题,”尹辉煌在单独沟通时,既严肃又恳切地告诫农户代表,又与企业方深入交流:“企业的根扎在乡土,长远发展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过去十几年能共赢,未来为何不能?”
尽管调解团队多方斡旋,但由于双方对合同效力的认识截然对立,且在赔偿金额、土地恢复等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波澜终平,从纷争到共赢
面对僵局,调解团队没有气馁。他们沉下心来,对案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判,将焦点重新回归到法律条文本身,试图寻找解开死结的那把钥匙。
《民法典》第705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部分无效。“四十七年的租约,后二十七年确实存在法律风险。”顿朝霞向双方释明。
但同时她也指出,前二十年的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现在硬要解除合同,企业投入的巨额资金怎么算?地上的建筑怎么办?这不利于企业发展,最终也会影响村民就业啊!”
这番法、理、情兼具的分析,为僵局带来了破冰的可能。调解员据此创造性提出“两步走”方案:首先明确2011至2030年租约合法有效,维持经营至期满;其次约定2030年后,在同等条件下某农业公司享有优先承租权。
“这既尊重了法律,给了农户未来重新议价的空间,也保障了企业持续经营的稳定预期”尹辉煌解释道。方案平衡了双方核心关切,使调解迎来了曙光。
8月13日下午,经过多轮磋商,双方最终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农户代表李某如释重负:“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某农业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将吸取教训,未来加强沟通,共建和谐。
夜幕降临,当双方代表握手言和时,这场持续两年的土地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窗外,小箕铺村的田野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