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是最低的门槛,写作是最低的成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关联。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而写作需要读书来充实,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齐飞的双翼,能让有限的人生飞得更高、更远,活得更洒脱、更精彩。
乙巳年五一前夕,收到蔡志龙先生签名赠送的散文集《月亮在上 村庄在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靛蓝色的封面,白色线条组成的村庄和月亮图案,给人一种古朴、端庄、静谧的感觉,不禁令人一见倾心。
蔡志龙先生出生在在太白湖畔,长期担任郑公塔中学教师。作为花桥老乡,我和蔡老师一样,对这片土地怀有一种刻骨的思念和眷恋。翻开这部20余万字的散文集,我不禁被他自谦为"草木一般卑微"的文字所吸引。那种对故乡、亲情和时光的细腻描述与呈现,以一种淳朴、深邃、灵秀的文笔和格调,重现了这片山水和一代又一代人的魂灵,最后定格成血脉里的风景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集共分7辑,每一辑都取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分别是《愿得此身长报国》《玉露金风报素秋》《十年踪迹十年心》《亦逢佳节且吹花》《误把抄书当做诗》《不知秋思落谁家》《只有青山无古今》,内容涉及时政、亲情、过往、节日、阅读、乡村和游历等。或许是同为农家子弟的缘故吧,我对蔡老师的故乡和亲情文字情有独钟,那种魂牵梦萦的执着与追忆,令人心醉陶然。因此,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辑《玉露金风报素秋》,以及第六辑《不知秋思落谁家》,两者合计30余篇文章,每一篇都令人怦然心动。
当我们站在人生的渡口回望来路,记忆深处始终有一个值得挂念的地方,那就是童年的故乡。每一帧风光都是亲切温暖的真实写照,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于是,我们情不自禁地在键盘或稿纸上敲打着书写着,让内心的一种经历,一种感受,一种回味,或许幸福,或许凄美,或许苍凉,都让它变成墨香袅袅的文字,变成抚慰心灵的佳酿,变成我们在这世间最大的收获。在这里,有土灶锅巴黄脆香,有摆摊的父亲,如树的父亲,有父亲的菜园、父亲的牛事和父亲的黄荆条,也有腊月里的母亲,母亲的箴言,还有一张迟到的证书,那碗冬至的汤圆,以及风筝飘飘和思念悠悠......那散发着油墨芬芳和生命气息的文字扑面而来,如同春天里蓬勃生长的植物,带着花草和泥土的味道,开在和风细雨中,看上去温婉动人,读来倍感亲切。
作家周国平说:"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即生命、自我和灵魂。"它们都和财富、权力、地位、名声无关,只与健康、平安、爱情、亲情、友情相关,是心灵所需和人生最甘美的享受,能带给我们最本质、最单纯的快乐。回眸人生岁月,有多少深情能在时光中刻骨铭心?有多少挚爱能在生活中永如初见?!在这里,有秋菰飘香故园情,有难忘的爆米花和萝卜帖,有远去的剃年头和耍猴戏,有乡村菇事与拉面情怀,还有打谷场上的秋夜,草荹无声赋流年,有正月的社火,夏日的"双抢",以及戏韵悠悠岁月长......细读《月亮在上,村庄在下》,不经意间总有一种暖意涌遍我的全身,那是一份至真至纯的情。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那么情就是它绚丽无比的色彩。平凡又陌生的温暖,是这幅图画中最美丽的那一笔勾勒。乡关何处?情归何处?答案是:"有月光的洗濯,白昼的污渍荡然无存,一切纯洁无暇,一切安详自然,各自按照各自的宿命循环往复,轮回嬗变。"
"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在空旷而寂静的夜晚,穿行在那些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文字长廊里,我的思想便超越时空距离,和心灵一起开始远行。怀抱书卷,闭目养神,夜的静谧,书的墨香,把我带到一个无喧无哗的宁静世界。在书香的氤氲中,在时光的流逝里,白日的浮躁、烦恼和疲倦一起沉静了下来。我们能听见自己心跳的频率,感觉灵魂的存在,领悟到生命和人生的真谛。只有在爱的文字里,灵魂才能开出极致的花朵。愿这些花朵伴随着文字的芬芳,一直留在漫长的时光岁月里。
月亮在上,村庄在下。故乡,归去来兮!
(戴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