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威)我的家乡散花,宛如一颗明珠静卧在浠水县那片满溢灵韵的大地之上。说起来故事万千,一提及,乡愁便悄然漫上心头。
小时候,父亲总给我讲散花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他的女儿花神掌管百花。地仙们常常偷摘鲜花,这些花摘了要等千年才开。花神为了使鲜花能在仙界和人间处处盛开,历经千辛万苦找来快速生长的种子,并从西方净土山取来土,到东方真水潭、南方善水湖汲水,再去北方美雪海取来寒雾,让种子快速发芽,长成各种奇异美丽的花,就召集百位仙女,在蓝天下把花撒向人间。我的家乡因是天女散花之处,故而得名“散花”。其中,一朵又大又红的莲花,落在了散花腹地的一个清水池中,于是便有了红莲之地名。散花的传说,似一首古老的歌谣,唱出了家乡的神秘与美丽。也传递着家乡人民为他人着想、甘于奉献的精神,更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这份美好永远在心中珍藏。
散花是浠水县的一个古老乡镇,背依策湖,面迎长江,辖区内还有天井湖和天然水库。散花人依水而生,水产业兴旺,鱼虾蚌菱藕是生活的馈赠。改革开放后,部分精明者凭养殖业先富。然亦有乡人未逢机遇,唯盼升学参军走出散花,留下深深的乡愁。
散花历史源起春秋,伍员伐楚曾屯兵于此,似已悄然埋下传奇的种子。东汉末年,孙策据守江东,策湖之上,水师操练之声不绝于耳。至三国时期,名将周瑜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凯旋途经此地,犒赏三军,祝酒散花。盛唐之时,王维于长江泛舟游玩,路过散花洲,抬眼“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他以诗人的笔触,描绘出散花洲的清丽与雅致。而后张志和慕名而来,从西塞山脚下乘船至散花洲芦苇荡中悠然垂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传世佳作自此流传,让散花洲的渔趣之美声名远扬。北宋年间,苏轼贬谪黄州后赴汝州,沿江而下,行至散花洲,见渔父生活,心生感慨,“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于逆境之中,散花洲的景象触动了他旷达的灵魂。南宋时期,陆游自家乡浙江绍兴前往夔州赴任,舟行长江,中秋之际泊于散花洲。彼时江景如画,“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他在词中倾诉着对散花洲的钟情与眷恋。明代,散花胡祠村的进士胡仲谟,在嘉靖十三年参与蕲水县令于散花策湖的审案陪审,为这片土地的历史画卷添上一抹别样的色彩。这些名人的足迹与故事,如繁星点点,镶嵌在散花洲的历史天空,熠熠生辉,永不磨灭,让后人在探寻中,不断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四十年前的秋天,我在散花码头买了一张船票,乘船经黄石转乘汉九班,于黄州靠岸后求学于此,自此飘泊,成他乡游子。
后来,散花总在梦境浮现,梦中我仿若重回少年。于长江之畔,与伙伴们畅游嬉戏;策湖之中,摸鱼捉虾的身影灵动;在家门前那两棵梧桐树下,乘着凉风;中秋月光夜,在庭院捉迷藏的我们你追我赶,笑声似银铃回荡……
即便岁月流转,我漂泊在他乡,可梦中的散花依然明晰。它是我灵魂深处的根,那无尽的热爱,在心底炽热燃烧,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