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锐评】“乌龙限号”关键是没有民本意识
王军荣
2013年12月22日晚,天津市环保部门发布预警提示22日—25日天津将出现重污染天气,并发布极(黄色)重污染天气预警,同时附有长微博明确提出从23日零时起按照日期末尾数确定限行尾号。随后,有关政务微博纷纷转发,但引来不少网民吐槽,质疑连夜通知限行给市民带来不便。然而,仅仅经过几个小时后,天津交管部门却宣布限号政策暂不执行。
刚通知要“限号”,没过几个小时就说暂不执行。“乌龙限号”夕令夕改,不仅自乱阵脚,更是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以后发出的“通知”还能让公众相信吗?
出现“乌龙限号”,看似一个冷笑话,却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一,面对极端污染天气,各应急部门相互之间应该如何协调一致?环保说:按应急方案,限;可交管却说:通知晚了,执行不了,不限。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好,就匆匆发出通知了。不知道是如何执行应急预案的?其二,限号的发布太过于随意。要限号,一方面要给公众留足充足的时间,明天限号今晚才发布消息,司机们如何获得消息?想必没有几个人等着你发布通知。这就暴露出权力的随意性。其三,如果要限号,应该是通过各种路径让公众一一知晓,至少要通过媒体发布,以及短信的方式对公众进行提醒。可事实上,这并没有做到。
出现“乌龙限号”,暴露了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没有民本意识,如果真能够从服务百姓,方便老百姓的角度考虑,“乌龙限号”想必会自动消失,如果不提高便民意识,“乌龙限号”可能会越来越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结果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老百姓现在有个别称叫“老不信”。老百姓变成“老不信”显然不是一天炼成的,而这些“乌龙限号”更是脱不了干系。(摘自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