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锐评】治理“办证难”的核心是约束权力
樊大彧
日前,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赴陕西省榆林市与基层所队户籍民警进行座谈。黄明强调,抓好 “乱办证、办证难”这一突出问题的解决,坚持不懈,形成常态长效。要有决心、有意志坚决打破“不找人难办事”的潜规则,让老百姓不用找人就能很方便地办成事,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户籍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家行政制度,公民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福利权益都与户口相联系。而身份证更是每位公民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工具。然而,透过“乱办证”现象,老百姓看到了金钱和关系的“威力”,有钱或有权的人长袖善舞、无往不利。花钱买户口,是赤裸裸的权力寻租。在“熟人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找人、托关系办事的潜规则,其实质是变相的权力寻租。一些人动用各种关系以公共权力来解决私人利益问题,这种活动结成了熟人网络,形成复杂的人情债,最终的结果是权力寻租期权化。权力随着寻租次数的增加,其“标价”就愈加清晰。当权力几乎成为现金等价物时,一些办事人员会热衷于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自身利益,本应履行的为百姓办事的义务,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在“负担”之下,机关单位就更加门难进、事难办,而“不找人难办事”的潜规则被进一步强化。
“乱办证、办证难”这些乱象背后,除了贪腐和作风问题以外,还有制度性问题存在。此次公安部就户口、身份证办理中出现的问题,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同时强化监督,拉起“开除”和“刑事责任”两道红线。公众在办理户口和身份证时,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但是,要知道我国是“证件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公民一生中需要办理的各种证件超过百个。
办理一个证件,相当于一次行政审批。每一个证件的背后都有一种权力、一次收费。证件种类繁多、办证程序繁琐,不仅让百姓疲于奔命,也滋生了腐败和官僚主义。要想达到“不找人就能办成事”的境界,其核心还是在于对权力的约束。要让每一次办证都变成权力对公众的服务,而非相反。同时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还必须减少证件种类,由此可以大幅减少社会成本,同时尽量减少权力对公民生活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