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4 01:38:23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杨建华
友人在麻城市公干,前不久邀我去附近的新县一游,我于一个周末晚乘列车到麻城,此日驱车自麻城市至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拜访了许世友故里,又至新县县城,瞻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博物馆及烈士陵园,深受教益,感慨良多,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前人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就不会有今人康宁美好的生活,我们应感恩所处的时代,有所行动、有所建树!
许世友故里在一个山洼,左有清清池塘,右边半山腰上就是将军故居,故居外部看起来是很结实的青砖瓦房,不是旧时代的黄土瓦屋,后来才知是解放后麻城市的王树声大将来看望许母给了一笔资金,将故居作了一番修葺,才有了较可观的外观;而室内确很简单、朴素,将军及其母的两单间卧室除了窄小木床及一些破旧柜子、桌子之外没有其他物品,中间一屋还放置一棺材,是许世友寄回50元叮嘱其长子制作的,但其本人未能享用;旁有厨房,除了一些常用家什外,也是简陋至极的。与故居一墙之隔的是地势稍低的三连较为宽敞的屋子,是党性教育现场点,里面陈设着许多珍贵照片和书法作品(此屋应是后来建造的)。将军是一位传奇人物,相传很得毛主席的信任,故有“谁能携枪见毛公,唯有许家大将军"的对联在此悬挂;室内还陈设了将军当年珍藏的万枚毛主席像章,很多像章我还是第一次见识,由此也可一窥当年那个火红年代的气息;一个用毛主席像章拼成的“全国山河一遍红”的地图颇令人惊叹!走出陈列室,靠右往山上步行不远,即为将军墓地,不远处有其父母的合葬墓。“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是著名画家范曾的墨宝。将军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很少回家看望老母。1952年,许世友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请假回家看望母亲,母子二人已有20年没有相见了,待见到老母时,老母一身褴褛、身上还背着一捆柴,母子俩是抱头痛哭……1957年冬,已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又一次回老家,到家后见78岁老母正在喂猪,母亲高兴地告诉儿子今年家里养了三头猪……作为孝子,将军誓言要“活着尽忠死了守坟”。临终前他请求土葬的报告送到中央,报告转呈到邓小平。邓小平亲自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1985年10月26日,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赴南京军区,郑重传达邓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将军能在此安眠,能为母亲守孝也算是没有遗憾了。令人激赏的是,儿子已是开国元勋、国家高官,而母亲还在老家打柴、养猪,这与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描述的景况何其远矣!我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瞻仰完大气且肃穆的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博物馆及烈士陵园,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根据地在革命时期先后牺牲13万优秀儿女,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当年的新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但解放后一个时期,老区依然相当落后;据传,当年徐向前元帅对此深感愧疚,专门向中央写信指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但解放后还有人没有裤子可穿,中央应给予支援!中央对此信高度重视,专门研究,成立了老少边穷办公室。而今,令人宽慰的是,新县县城规划得好,新楼鳞次栉比、街道宽敞卫生、绿化程度很高,视之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完全可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了! (浠水县公安局)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