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云)大冶市一乡贤斥巨资在其家乡建设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书法研究基地——山谷书院,无论是其建筑规模、规格还是其中的布展内容,都无不令人震撼。可笔者和诸文友近日前往此地采风时,却发现了两处“硬伤”:一是书院内第一幅画的文字说明就出现了重大失误。其中写道:“公元1002年,58岁的黄庭坚……;次年(1003年)……”而左侧黄庭坚的生平版块载:“黄庭坚(公元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且网上查询证实,其生平正确。这说明1002年距黄先生出生相差43年,可这里却称黄先生58岁了。前后相隔一个世纪,错得离谱。二是大门前左侧镌刻的“山谷书院”四字的落款“黄庭坚题”。黄先生早在900多年前就作古,又怎么能来为现代建筑哪怕是以其号命名的书院题字呢?“山谷书院”四字是黄先生的书法不假,可不能写成“题”呀。这一“题”也就离“题”万里了。
无独有偶。在一些村庄的文化礼堂、长廊、墙体彩绘上,也发现不少差错现象。如把“幕阜山”的“幕”字写成“幂”字,把对女性褒扬的词语“懿德”写成对男性的褒扬(男性应为“硕德”),将对联上下联挂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有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一些传统名联安在本土历史文化名人身上。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本不是清代名臣柯谨原创,可其家乡后人却张冠李戴,安在了他身上。还有的将一些俗语写错。如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中的“者”字写成“事”字。同一个行政村的名称,在不同牌匾中居然出现不同的字,而且这几个牌匾同时悬挂在一起,到底谁是谁非,让人摸不着北。如带“堍”字的地名,除写成“堍”字外,还写成“晚”和“土+免”字。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推行,一些乡村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不仅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还将德治文化、法治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融进本村的文化礼堂、长廊、亭阁和墙体彩绘、院墙之中,这对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升农村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实大有裨益,这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可好事要办好,硬件建设上去了,软件也不能掉档,而要与硬件相匹配。这里的“硬件”是指文化建设的各种载体,是文化建设的“目”。如前面提到的高规格的书院,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长廊、亭台楼阁,内容丰富多彩的墙体彩绘,造型各异的院墙等;这里的“软件”是指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文化建设的魂和“本”。如果硬件建设得好,软件跟不上,内容错漏百出,这就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本末倒置的感觉,进而影响人们的兴趣和情绪。
所以,农村文化建设其软件和硬件一样重要,丝毫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软件建设方案出来后,不要马上就动工做,而要多找几个懂行的人看看,尽量在这个阶段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修正。二是建议文化管理部门组织一个专家团队,到各地去巡查,查找目前尚未发现的问题。三是对建好后发现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及时改正过来,不要有无所谓心理,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