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了8年的信访拉锯战,一个当事人心头萦绕不去的“死结”,近日在石首市南口镇“逢四说事”工作机制的多方努力下,终于成功化解,达成了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这不仅是石首市南口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缩影。
历史遗留问题,八年诉求难解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事人罗某1992年将户口从公安县迁至南口镇永新社区,户口性质由农业转为非农业。迁入后,罗某一直要求社区为其分配田地,同时,因其位于社区的一栋废弃房屋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被拆除,她也就此要求补偿损失。
由于问题牵涉历史政策变迁、土地权益认定以及现实补偿标准等多个复杂层面,且时间跨度长、取证困难,罗某于2017年开始不间断信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圆满解决,逐渐形成一桩“信访积案”,成了压在当事人和当地基层治理工作上的一块“大石头”。
“逢四说事”聚合力,多方联动破坚冰
转机源于南口镇创新推行并不断深化的“逢四说事”工作机制。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南口镇综治中心没有回避,而是主动将其纳入重点调解议程,充分发挥“逢四说事”平台的整合优势。


每周四的“说事日”,成了破解难题的“攻坚日”。镇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司法所、派出所、村(社区),并创新性地引入了“南口义警——紫手环矛盾纠纷调解队”这支来自群众、贴近群众的民间力量,共同组成了多元调解团队。
调解过程中,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综治中心统筹协调,搭建对话平台,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司法所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和政策解读,厘清责任边界;村(社区)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当事人实际情况,做好情感沟通;派出所驻村辅警、“南口义警——紫手环调解队”则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从乡情邻里角度出发,多次上门与罗某拉家常、讲道理、疏心结。
情法理交融,八年坚冰终消融
调解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罗某的坚持,调解团队没有简单地“和稀泥”,而是始终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原则。他们一方面耐心倾听罗某的诉求,对其多年的奔波表示理解,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她的信任;另一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她的诉求进行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调整,都讲得明明白白。
经过前后多轮耐心细致地沟通、协商,调解团队最终制定出了一套公平合理、兼具温度与法度的解决方案。罗某的心结被慢慢打开,心中的坚冰也逐渐消融,她表示接受该解决方案,并与各方达成一致意见。这起长达八年的信访积案,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机制”撬动“大治理”,“逢四说事”成基层善治金名片
类似的突出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通过“逢四说事”工作机制在南口镇已化解多起。该机制通过固定说事时间、规范说事场所、汇聚多元力量、闭环处理流程,将群众诉求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南口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同志表示,将继续深化和完善“逢四说事”工作法,将其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逢四说事”成为南口镇一张闪亮的基层善治“金名片”,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鹏 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