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15:31:56 来源: 点击: 0
【导语】
检察官办案子,不仅办大案,也办小案,家长里短浸透着“烟火气”的琐事组成了一个个小案子。一场濒临破碎的婚姻,抽屉里不翼而飞的现金,看检察官如何化身调解员,以温情释法,在家庭的裂痕中透进和解的微光。
撬开的抽屉与破碎的家
"检察官同志,您说这事儿该咋办啊?"李母攥着发皱的报案材料,在院接访室里红了眼眶,"儿媳妇偷了家里的钱,可说到底还是自家人......"。张小花(化名)与李三水(化名)的结婚证还泛着喜气,照片里两人笑容明亮,如今却演变成刑事案件。
2021年年底,在鞭炮和祝福声中张小花和李三水结为夫妻,此后两人一起住在李三水父母家中。没想到仅过了不到两年,两人间矛盾频发,到了闹离婚的地步。2023年初,张小花为与李三水离婚而通过微信退还其18000元彩礼,李三水收款后却反悔了,既不退钱也不办理离婚手续,直接外出务工杳无音讯。
为了报复李三水,张小花遂产生偷盗李三水父母钱款的念头。同年4月,张小花趁一个人在家时,用客厅的一把一字起,将其公公和婆婆两间卧室里的抽屉撬开,共盗走现金一万七千余元。当晚,李三水父母回家发现两个卧室的抽屉被撬、现金被盗,以为是小偷所为就马上报警,经询问发现是儿媳妇张小花做的,考虑到儿媳系因为与儿子闹离婚且已经退了18000元彩礼,李三水父母并未追究。
原以为事情告一段落了,哪成想就在第二年夏天,李三水父母发现家中的现金又不见了,几乎相同的作案手法,张小花同样当日一人在家,而这一次盗窃的数额则是更大的29000元,李父第一时间询问张小花本人,因张小花态度暧昧无法明确是否确为其所为,李三水父母只得再次选择报警。
情与理背后的法律天平
根据案卷里的两次盗窃记录,张小花第一次盗窃时,李三水父母虽已报案,但念及张小花系其儿媳的情分而未予追究;谁知一年后李家再次失窃,张小花被李父和公安机关询问时坚决不承认自己存在盗窃行为,直至公安机关调查时提取出抽屉表面的指纹证据,张小花方才如实供述其盗窃的事实。
案件经过虽不复杂,但案件的定性却并不简单。张小花实施第一起盗窃源于夫妻矛盾,且案发后李三水父母已向公安机关表示不予追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八条,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然而,一次宽容换来的不是夫妻和睦,竟是张小花实施第二起盗窃行为,这一次,李三水父母表示不予谅解。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结合前因后果展开了多层次的分析,考虑到张小花第一次盗窃行为的发生,与其丈夫李三水收了退还彩礼的转账后仍然拒绝离婚存在着事实上的关联性,此事李三水父母知情且表示不予追究;但是第二次盗窃行为的发生既非旧因,又属于再犯,主观恶性较大。检察官认为,对于张小花实施的第二起盗窃行为,具有社会危险性,应认定其构成盗窃罪。
但是,李三水与张小花尚未离婚,本案归根结底是家庭纠纷,此时,破解矛盾的关键点来到了张小花与李三水父母身上……
讯问室内转动锈蚀的心锁
检察官通过走访了解到,其实在第一次盗窃后的同年7月,张小花就已经搬离了李三水父母家中,第二次案件的发生,最初是因为李母看张小花特意过来一趟中午没有休息,就留张小花在家中的沙发上小憩一会儿,自己则离开家去经营店铺。双方并无深仇大恨,且因李三水经常外出务工,张小花多次探望李三水父母,相处时仍然会展现家人之间的关心。
或许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调解,李三水父母可能还愿意出具谅解书,即使做不成家人了,也要避免他们成为仇人。考虑到这一点,检察官两头劝解,努力化解矛盾纠纷。
讯问室里,张小花垂着头:"李三水收了我退的彩礼钱却不离婚,也不给我个解释就出去打工了,我气不过......"
询问室中,李父拍着桌子道“张小花第一次偷18000元我们看在彩礼的份上不予追究,但是第二次她所盗窃的那三万块,是我母亲的棺材钱!”李母连忙拉住李父的手,终究是红了眼眶:"那钱她偷去后存在银行里,到现在也没有动,何况说到底,她也是我们儿媳啊......"
眼看二位老人情绪有些激动,检察官连忙进行安抚,等他们稍微平静后询问道:“张小花已经承诺归还被盗财物,他们夫妻还没离婚,这件事本质上还是家里事,您二老还愿不愿意再谅解她这一回?”在得到李家父母肯定的回答后,检察官又赶往讯问室:“你与李三水之间的婚姻矛盾理应通过合法途经进行解决,何至于作出盗窃的犯罪行为……你公公婆婆还是很关心你的,你真的要跟他们俩闹得这么僵吗?”
经过检察官耐心的释法说理,最终李三水父母对张小花出具了谅解书,张小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承诺赔偿第二次所盗窃的29000元现金。
尾声:锁孔里的光
庭审当天阳光正好,两家人从法院出来后也都很平静,尽管可能未来双方不再是家人了,但是也许某天张小花在路过李三水父母经营的早餐店时,也能像个普通邻居一样,在店里安静坐着吃碗面。
【办案启示】
正如应勇检察长所说的,“要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新时代司法理念也强调要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办理亲属间的“情法交织”案件,需要穿透刑事表象溯源民事症结,让破裂的关系在司法温度下寻得出口。
(徐泳华 谭迎)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