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法治黄石讯(彭小陛 通讯员 兰雨坤)“你的难处我们都放在心上,可你身上的伤还没好全,孩子们也着急,咱们一起加把劲,把这道坎迈过去。”在检调对接工作室里,银发调解员温和的话语,像一股暖流抚平了被害人柯某激动的情绪。身旁,妇联干部适时递上一杯热水;不远处,检察官正耐心向犯罪嫌疑人宣讲法律政策。原本紧绷的氛围在一言一语中悄然缓和——这一幕,正是大冶市检察院“检调对接”机制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该机制由大冶市检察院联动司法局、综治中心等力量,秉持“矛盾在哪,调解就到哪”的理念,在法律框架内兼顾情理,高效化解轻微刑事及民事纠纷。其中,由退休检察官组成的“银发调解团”,凭着半生积淀的经验与技巧,成为连接法理与民情的关键纽带,让“银发白”与“检察蓝”交织,奏响社会治理的和谐新曲。
银发“翻译官”:让法律语言浸润生活温度
面对法律条文与群众理解之间的鸿沟,银发调解员化身“翻译官”,将专业表述转化为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家常话,为严肃的法条注入人文关怀。在一起长达14年的借款纠纷引发的拒执案件中,71岁的张奶奶罹患重病、急需用钱,而借款人刘某靠打零工抚养两名未成年子女,无力一次性偿还。一方怕“血汗钱打水漂”,一方恐“被逼入绝境”,僵局迟迟无法打破。
检察官多方走访调查,发现案外人愿意代偿部分欠款后,迅速以此为突破口,先向刘某说明拒不履行判决可能面临失信惩戒甚至刑事责任,再引导其为子女长远考虑,分期还款。眼看刘某松了口,张奶奶却担心“事情又是拖着不办”,坚持一次性付清,工作再次卡壳。关键时刻,银发调解员没有机械引用“执行和解”“分期给付债务”等法律术语,而是婉言相劝“杀鸡取卵不如细水长流,有我们盯着后续还款,总比把人逼急了一分钱拿不到强,你说对不?”一番贴心话语,终于使张奶奶放下顾虑,刘某也当场承诺按时还款,一桩多年积案就此画上句号。
温情“破冰人”:先解心头结,再破矛盾局
面对剑拔弩张的冲突,调解团队有妙招——先用“背对背”沟通疏解情绪,再寻找化解纠纷的突破口,帮助双方走出心理的“死胡同”。叶某与方某本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却因一点琐事动了刀导致方某轻伤,多年邻里情也碎了。检察官了解到“双方见面易冲突”的情况后,与银发调解员讨论一致决定采取“先倾听诉求,再批评教育、最后谈和解”的思路。
于是检察官迅速制定调解方案,带领调解团队赴村,将方某请至村委会沟通室,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地听他倾诉:“好好的邻居闹到这份上,我心堵得慌,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等他情绪稍缓,调解员轻声说:“你的委屈我们都懂,今天来就是帮你把事解决好。”捕捉到方某“既气愤又惋惜”的复杂心结后,团队又找到叶某,严肃指出其行为已涉嫌故意伤害罪,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叶某听完低头表示认错悔过并愿意向方某道歉,却担心对方不愿原谅而心有顾虑。
银发调解员见状,顺势引导其换位思考,“你换个角度想想,要是你被人伤了,对方连句软话都没有,你心里能舒服吗?先真心实意道歉,再跟人家商量赔偿的事,说不定事情就有转机了。”
然而,在双方接受的赔偿数额趋近一致时,方某却因外部干预要求增赔,调解再次陷入僵局。此时,团队又联动镇政府、综治中心等多方力量一起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不仅解开了矛盾,更让破损的邻里情重新回暖。
经验“传承者”:银发智慧点亮青年成长之路
银发调解员不仅是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更是青年检察官开展群众工作的“引路人”。他们把半生群众工作经验提炼总结成“三看二辨”工作法——看眼神、观肢体、察表情,辨别“真实诉求”与“妥协空间”,为调解找准切入点。通过案例复盘、现场带教,把“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干警。
这一学习成果在程氏兄弟纠纷案中初见成效。兄弟俩因建房发生争执,哥哥一时冲动致弟弟骨折,亲情出现裂痕。青年干警小李在银发调解员指导下开展调解:对哥哥既宣讲“故意伤害要担责”的法理,又提“兄弟血脉相连”的亲情;对弟弟既共情“被亲人伤害”的委屈,又劝“遇事多体谅”的包容。调解中,小李敏锐捕捉到兄弟俩反复提到的“一时冲动”、“不懂事”、“从小一起长大”等话语,判断出他们的深层需求其实是“被理解、被认可”,从而辨别出亲情是可撬动的“退让空间”。
找准了突破口,小李抓住机会,趁热打铁,让兄弟俩面对面坐下来沟通。经过一番疏导调解,哥哥诚恳道歉并积极赔偿,弟弟也放下怨恨主动免赔,兄弟俩握手言和,亲情得以重续。
从乡村调解室的恳切长谈,到检调对接中的经验传承,“银发白”与“检察蓝”交织出基层矛盾化解的新风景。自2025年3月大冶市检察院“银发调解团”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一批矛盾纠纷,促成20余件刑事案件和解。银发智慧如“暖心剂”,检察专业如“定盘星”,青年活力如“推进器”,未来,该院将继续深化检调对接机制,以真诚消弭对立,用法理穿透卷宗,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续写暖心注脚,让公平正义的星火照亮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