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法治黄石讯(彭小陛 通讯员 张国庆)本可按撤诉处理的案件,法官不甘就此结案,通过微信搭建起跨越湖北与河北的沟通桥梁。两次退还感谢红包,十余次线上调解,最终让千里之外的农民工拿回了万元血汗钱。
“太谢谢许法官了,工友都替我高兴,坐在家里就能讨回工资。”近日,大冶法院东岳路法庭庭长许馨文收到当事人从河北保定寄过来的锦旗。这一切,始于一份险些“消失”的诉状。
“空无一人”的庭审
8月27日,大冶法院第十审判庭内,一件劳动合同纠纷案定的开庭时间到了,法庭内却空无一人。
原告马某是河北省保定市农民,因路途遥远未能按通知到庭;被告黄某也在广东打工,拒绝调解,既不配合网上开庭,也未在线下开庭时现身。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法官可以按撤诉处理。
一旦按撤诉处理,诉讼程序终结,诉状所承载的诉讼请求也就此“消失”。
许馨文没有这样做。
她收回思绪,目光回到屏幕上——案件通过网上立案系统提交,所有材料均以电子文档形式清晰呈现于系统界面,每一份电子文档,承载着一位异乡农民工沉甸甸的家庭生计。
案件事实清楚,2022年6月,马某在黄某承包的工程项目务工,工程完工后,黄某出具欠条“今欠到马某工资1万元。”
“工资欠款不多,若严格走完立案、送达、开庭、判决、执行全套诉讼流程,马某跨省奔波产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很可能得不偿失。这正是许多跨省农民工维权时面临的现实困境。”尽管此前黄某曾拒绝调解,但为了实质性化解纠纷,许馨文没有放弃任何可能的沟通机会。
她再次尝试联系双方当事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引导换位思考,阐明调解能更快兑现权益、减少诉累、降低成本等优势,希望促成对话。
她以专业、耐心与智慧,无数次在屏幕两端反复沟通,诠释着“实质性解纷”的办案理念——让公平正义,越过时空之隔,温柔落地。
最终,双方同意调解。一场跨越广东、湖北、河北的线上调解就此展开。
“挤牙膏式”的还款
得知黄某同意调解,马某既惊喜又感激:“请您多费心催一催,我也是个实在人,他要是真给了,我留2000块钱谢您!”
许馨文婉拒了这份“感谢”,却把讨薪的事牢牢记在心上。
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夜色渐深,窗外暑热未消,法庭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许馨文独坐案前,小心权衡着法理与情理的天平,指尖流转间,是法与情的交融。
她多次联系黄某,耐心倾听他的实际困难。黄某坦言,不是不愿还,而是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我手头实在紧,小孩上学要报名,一次真掏不出一万。”
考虑到黄某确有还款意愿但能力有限,许馨文没有强求一次性付清,而是提出分期履行的方案。她转向马某解释:“他目前确有难处,咱们先一步步来,能还一点是一点。”马某犹豫片刻,终于点头。
9月1日,首笔3000元转账当晚到账。马某有些失望:“就这么点儿?这得还到什么时候?”许馨文安抚他:“别急,总算开始还了,后面我们再继续催。”
她再次联系黄某,温言相劝:“您看,马某也退了一步,咱们再凑点钱,争取还一点。”9月8日,黄某又转来2000元。马某有点坐不住了:“像挤牙膏似的!这要拖到明年吗?”
许馨文一边宽慰马某“已经在努力还了,不能催得太紧,我们再给他点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许馨文又尝试联系黄某:“现在只剩5000元了,早还早了事。咱们大冶人向来重信守诺,您将心比心想想,如果是您辛苦干活却拿不到钱,是什么滋味?别因为这件事,让人看低了我们大冶人。”
细致入微的“共情”话术触动了黄某。他沉默片刻,回复道:“许法官,我不是不想给……确实是难。”许馨文趁势推了一把:“干脆咬咬牙,想办法凑齐剩下的,欠的钱总是要还的,不如多花心思赚钱!”
最终,黄某想办法结清了最后5000元。当马某收到全额转账时,几乎不敢相信:“真的要回来了!谢谢许法官!”
“千里之外”的锦旗
款项虽已结清,许馨文的工作却未停止。她仔细核对完最后一笔转账,提醒马某:“请尽快把欠条原件快递给我。”
随后,她轻轻点击发送——一份早已备好的《民事裁定书》发出,文书明确记载:“本案按原告马某撤诉处理。”
这份民事裁定书,为一桩虽已立案但未进入正式庭审程序的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调解过程中,还有两幕格外动人的插曲。
当马某第一次收到3000元时,他激动地给许馨文发来等额红包:“辛苦您了,一定收下!”许馨文没有点击领取,只是回复:“你的心意领了,红包不能收。”
几天后,黄某支付了2000元,马某又发来1000元:“我收了钱转您一千,千万收下!”许馨文再次婉拒:“我是名法官,只是希望让你感受到法院的公平正义。请不要曲解我的工作。”
马某感慨地说:“我知道这事让您费心了,我是真想谢谢您。”他最终选择从河北寄来一面锦旗。
“农民工资无小事,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收到锦旗后,许馨文谦虚地说。在她看来,守护每一位劳动者的汗水,本就是法院人最本真的“分内之情”。
这面“千里之外”的锦旗,不仅传递着跨越千里的真挚谢意,更表达了他心中那份朴素的敬意。
而这面锦旗的背后,正是许馨文司法为民、真情调解,并成功运用“审执协同”与“微法庭”等现代司法理念的生动写照。
她将“大庭审”理念贯穿全程,将一场原本可能“一撤了之”的纠纷,化解于庭审之前,不仅避免了后续庭审、执行等环节的司法消耗,更减轻了当事人跨省奔波的诉累,也帮助农民工马某成功追回了血汗钱。
她用细致与温情,将冰冷的条文化作有温度的守护,让正义跨越山河、直抵人心。两次退还感谢红包,只为让那位河北农民感受到法律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