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地处鄂西山区,县域广袤、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基层矛盾纠纷常因“小纠纷易激化、老问题难根治”演变为信访积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劳务纠纷、生态保护等矛盾交织叠加,传统“坐堂办案”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以兴山县检察院为例,近五年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山林权属争议、农民工欠薪等群体性矛盾占比超过四成,亟需适配山区实际的治理方案。对此,我院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署、最高检“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要求,立足山区实际创新构建“检察长下沉综治中心+多元联动+综合救助”闭环机制:通过“法治门诊”常态化接访、“屋场恳谈”上门听证嵌入基层治理末梢,以“法理情融合”方式就地化解典型矛盾,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贡献了源头预防、多元解纷的“兴山样本”。
一、基本数据与特点
近五年来,兴山县检察院累计受理群众信访747件,有效化解702件,化解率达94%。信访渠道呈现“线下主导、线上初探”特点,其中来访340件(45.5%)与来电322件(43.1%)为主要渠道,通过检察长接访、联合接访等机制化解信访矛盾,对来信78件(10.4%)实行检察长办信制,处理7件网络信访(0.9%)以上门检察听证+联合接访化解信访人法结、心结。
从诉求类型看,民事、行政申诉489件(65.5%)占比最高,集中于山林土地权属争议(171件)、农民工欠薪(137件)等涉农涉民生领域,典型如综治中心联合接访化解老万八年劳务民事纠纷积案;举报控告200件(26.8%)中公益诉讼线索25件,通过“专家意见+检察监督+行政协同”推动全县文物保护质效提升;刑事申诉12件(1.6%)则聚焦不捕不诉复议、量刑异议等,依托公开听证实质化解如“闵某某刑事申诉案”。其他诉求46件(6.1%)主要包括法律咨询、纪检监察反映、非管辖事项引导及程序性申请等,均依法依规予以处理或转办。
工作机制上,以“领导包案+救助兜底”为核心,检察长接访115件并包案化解15件“骨头案”如王邦某十年信访案,下沉村社开展简易听证70件且60%以上在群众家门口举行。同时,五年办理司法救助案件61件,发放救助金218.8万元(单案最高10万元),解决如赵习某交通肇事案受害家庭医疗、就学困难;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5份,推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质增效,形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山区检察实践闭环。
二、工作经验与成效
(一)坚持“三个引领”,提升信访工作效能。
1.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兴山县检察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肩负起司法为民的政治责任。近五年来,院党组常态化开展相关学习会议 20次,通过持续学习,进一步增强全体检察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确保信访工作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法治化、现代化进程。
3.质效引领,深化控申检察管理。以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为导向,认真做好 “三个管理” 工作,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推动控申检察工作更加聚焦于强化反向审视工作。借助对案件数据的研究、挖掘与风险评估,全面提升检察履职水平,精准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控申检察工作提质增效。为提升办案质效,将信访工作与 “反向审视”“司法救助” 有机结合。近五年来,办理司法救助案件61件,救助65人,发放救助金218.8万元;办理刑事申诉案件12件,国家赔偿案件2件。同时,对所办案件开展反向审视3次,形成书面报告向上级汇报4次,撰写典型案例11篇。
(二)抓实“三个联动”,凝聚矛盾化解合力。
1.上下联动,推动矛盾基层化解。兴山县检察院始终秉持新时代 “枫桥经验” 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力量,加强源头治理,推动多元化解机制的落实,致力于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近五年来,市院转办信访案件 30 件,我院成功化解 29 件,化解率达 96%,且无再次上行情况发生。例如,在化解长达九年的万能某劳动争议纠纷信访积案过程中,依托 “领导包案+上下联动 + 联合接访” 的模式,实现了矛盾的实质性化解,真正做到事心双解。
2.部门联动,强化线索移送与监督。在全院推行常态化坐班制,树立全院 “一盘棋” 的思想,依托 12309 检察服务中心,通过 “业务部门+联合接访” 的方式,实现矛盾法治化实质性化解。同时,强化控申线索移送工作,助力各部门工作提质增效。近五年来,联合化解信访矛盾243 件,化解率97%;移送分流民事行政监督线索12件,有力地推动了民行检察工作开展。例如,在控申部门移送的兴山县某某酒厂行政申诉案中,行政检察部门通过深入调查与精准监督,成功培育出典型案例,获最高检《行政检察工作情况》采用。
3.异地联动,拓展多元救助渠道。为强化源头治理与诉前化解工作,兴山县检察院积极探索异地检察联动救助机制,通过 “异地联动+社区居委会+司法救助”三方联动的方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与河南省三门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被救助对象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建立三方合作机制,共同为1名未成年人发放救助金3万元,并对其司法救助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用于被救助未成年的就诊治疗、完成学业以及其他必要的生活支持,为被救助对象提供全面、有效的帮助,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聚焦“三个融入”,实现矛盾法治化实质性化解。
1.融入矛盾化解大局,形成化解合力。为有效化解疑难复杂信访矛盾,兴山县检察院主动向县政法委汇报工作情况,积极争取重视与支持,形成合力促进矛盾解决。委派1名检察官参与兴山县委政法委联合县信访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多家单位成立的 “矛盾纠纷巡回化解小组”,联动各乡镇分管领导常态化开展重复信访矛盾化解工作。近五年来,参与化解小组办理案件 32 件,成功化解 28 件,化解率 87%。
2.融入社会治理大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秉持“如我在诉” 的理念,兴山县检察院入驻县综治中心成立检察工作室,采用 “按时+预约+随时” 三时入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诉累访累。近五年以来,检察官参与接访、下访、约访 48 次,有效化解矛盾 39 件。五年来,实质性化解信访积案 15 件,化解 5 年以上信访积案 13 件,15 年以上信访积案 2 件,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5件,采纳率100%。
3.融入党委工作大局,彰显检察担当。依托 12309 检察服务中心以及每月县级领导综治中心接访坐班制,兴山县检察院积极参与县委矛盾化解工作部署之中。近年来,检察长根据县委统一安排,包案3件3人,成功化解2件2人,司法救助及矛盾化解工作获得县委主要领导肯定。例如,在化解长达十年重复涉法涉诉王邦某信访积案过程中,检察长始终做在信访矛盾化解一线,通过十余次的上门化解、请示汇报,协调多方力量,最终实现矛盾实质性化解。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线上信访渠道应用深度不足,便民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当前信访渠道仍以传统线下为主(来访、来电占比88.6%),网络信访占比仅0.9%,反映出线上平台知晓度低、操作便捷性不够或响应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居民、外出务工人员“足不出户”表达诉求的需求,制约了矛盾化解的时效性与覆盖面。
(二)涉农涉民生领域矛盾调处协同难度大,源头治理合力尚需加强。山林土地、欠薪等涉农涉民生申诉占比高(65.5%),此类纠纷往往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职能交叉及政策衔接,单靠检察机关司法手段难以彻底化解(如老万信访案历时八年)。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协同响应机制刚性不足,易导致矛盾在行政与司法程序间空转或升级为信访积案。
(三)疑难复杂积案化解长效机制不健全,司法救助与社会治理衔接有待深化。尽管领导包案化解了部分“骨头案”(如王某十年信访),但此类案件成因复杂、诉求多元、对抗性强,仅靠个案突破难以形成稳定预期。同时,司法救助虽发挥“兜底”作用,对涉法涉诉信访人,诉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过法律途径难以解决,且生活困难,愿意接受司法救助后息诉罢访的,在救助后融入社会帮扶、心理疏导等配套措施不足,检察建议推动类案治理的成效需持续巩固以防反弹。
四、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智慧检务应用,构建便捷高效的“线上+线下”融合信访新格局。升级优化12309检察服务平台移动端功能,简化操作流程,加强在乡镇、村社的宣传推广;设立线上信访专员,对网络、视频信访实行“首接负责、限时反馈”;探索与综治中心、矛调中心线上平台数据互联,实现诉求“一网通办、全程可溯”,切实提升线上渠道的便捷性与公信力。
(二)健全涉农领域矛盾多元协同化解机制,强化源头预防与综合治理。推动建立由党委政法委牵头,检察、法院、公安、自然资源、人社、农业农村及乡镇参与的涉农纠纷联动调处专班。完善信息互通、案件移送、联合调查及会商研判机制;对山林土地确权、欠薪等高频问题,联合开展政策宣讲、风险排查,制发类案风险预警检察建议,推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与检察监督有效衔接,实现矛盾前端化解。
(三)完善积案攻坚与救助帮扶长效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检察贡献度。推行“领导包案+专家论证+公开听证+救助帮扶”四位一体积案化解模式,引入心理咨询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第三方参与疏导。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联合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对救助对象进行跟踪回访及综合帮扶。深化检察建议“回头看”及效果评估机制,对治理成效显著领域(如规范执法)推动形成地方性规范,对反弹领域(如刑事申诉类案、交通肇事救助后续问题)督促推动统一执法标准或完善多元救助机制,确保持续巩固“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效果。
兴山县检察院通过“下沉解纷+多元联动+综合救助”机制,为山区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面对协作、资源与技术三重挑战,需以制度化协作扩大共治半径,以精准化救助兜底民生底线,以智能化手段赋能治理升级,方能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山区治理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陈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