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你现在是电力公司的资深工程师,月收入2.5万元,公积金已经连续缴存5年。”这是秦某等人在对借款人进行话术培训时的套路。在数字时代的灰色地带,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私利,竟打起了“包装”客户身份进行贷款诈骗的歪主意。近日,松滋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贷款诈骗案,揭开了这套看似“精密”的流程的内幕。
首先,犯罪嫌疑人会通过网络中介广泛寻找那些急需资金,可能对贷款条件并不十分了解的借款人,这些借款人,有的是因生意周转困难,有的是生活陷入困境急需用钱。紧接着,便是对借款人的“包装”环节。秦某等人将这些借款人“包装”成电信、移动、联通和电力等大型公司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包装”更加逼真,他们利用专业软件制作了虚假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和住房公积金信息,硬生生地将不符合银行贷款征信条件的借款人,伪装成了具有良好还款能力和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不仅如此,他们深知银行在贷款审核时可能会与借款人沟通,于是还对借款人进行多轮话术培训,包括如何应对银行电话回访,如何解释工作细节等。教他们如何在面对银行工作人员询问时,巧妙地应对,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让银行相信他们就是如资料所显示的那般,具备稳定工作与收入,有能力按时偿还贷款。
一切准备就绪后,秦某等人安排借款人向银行提交早已准备好的虚假资料,而银行基于这些被精心伪造的材料,在审核时出现误判,将一笔笔贷款发放下来。在短短四个月里,秦某团伙先后为云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多名借款人进行“征信包装”,成功诈骗银行贷款100余万元,贷款骗取成功后,犯罪团伙按比例与借款人进行了分成。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的犯罪行径最终被司法机关察觉,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些被包装过的借款人,就像被精心打扮的‘木偶’,每一个动作、每一份材料都经过精心设计。”办案检察官形容道。
“但再精致的伪装也掩盖不了犯罪的事实。”经松滋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松滋市人民法院以贷款诈骗罪判处秦某等7人有期徒刑十个月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二万元至三万元不等。
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个人还是金融机构,都应时刻保持警惕,防范金融诈骗风险,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金融秩序。
案件办结后,松滋市检察院向金融监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更好地发挥行政监管对金融风险的干预和处置能力,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审慎经营原则,同时督促金融机构完善风险预防机制,通过比对公积金、社保、个税等多源数据,及时发现“社保断缴但公积金正常缴存”等异常情况。2025年8月,根据检察建议,金融监管单位组织全市银行开展机构开展了违规放贷风险排查,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隐患,全力遏制非法金融活动。
(谭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