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5日,黄某、吴某、姜某、汪某等村民商议重修深山庙宇,挖机司机吴某新听闻后主动驾驶挖机上山义务帮工平整场地,却因操作失误致挖机翻坠山崖,司机当场身亡。噩耗传出,其妻庞某携三名未成年幼子连夜赶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悲痛欲绝,要求牵头修庙四人赔偿,原本善意的修庙之举演变为众人剑拔弩张。
纠纷发生后,白霓镇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吹哨,白霓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四方响应”,一场跨部门、分层递进、诉非衔接的多元解纷接力立即开启——
党委统筹,平台吹哨
镇综治中心启动“一站式”联调机制,30分钟内完成警情通报、纠纷登记、分流指派;村支书就地稳控家属情绪,派出所勘验现场、封存证据,司法所初步核实当事人信息,实现“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协同作战”。
法庭前置,把脉研判
纠纷难解,白霓人民法庭即受邀参与解纷:法官连线了解案情、奔赴事故现场,随后查阅派出所的现场勘验、询问笔录等相关证据材料。经法庭研判,死者与牵头修庙四人构成“好意帮工”的法律关系。研判会上,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认定,损害主因系帮工人自身操作失误造成的意外事件,法庭表明受益人可依法给予适当补偿,并根据各当事人的参与情况依法细化各人员间的责任比例,酌定受益人应承担的“适当补偿”区间,给出调解建议。法庭干警把“该不该赔、赔多少、怎么分”讲成普通人听得懂的“大白话”,为综治中心、村委会下一步“背对背”协商提供了标尺,也让综治调解员带着“法律导航”走进调解室,避免亡者亲属情绪拉锯和漫天要价。调解初期,面对亲人的离世和家庭的重负,妻儿和亲属意见不一,令调解工作较为焦灼、难以推进。法庭随即应综治中心邀请,向当事人释明“好意帮工”相关法律规定,并引导当事人向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求证,当事人的心头疑虑渐渐解开,决定接受调解方案。
三级联动,三次协商
计算补偿金额时,面对冰冷的数据,温情总是显得苍白,争执再起。工作人员依托“法庭—综治—网格”三级平台,综治调解员背靠背释法、面对面算账:先把“法”讲透,稳情绪。法庭委派驻庭调解员,再次通过释法明理先把“好意帮工,补偿而非赔偿”的法律规定讲透,给争执降温;再把“账”算清,知底数。综治调解员协同村委会、司法所干部等与双方共围圆桌算明细,把补偿区间、比例份额逐条列清,让双方心中有数;也把“心”焐热,达共识。多方趁热打铁,村干部打“乡情牌”、调解员算“亲情账”、司法亮“法律尺”,终于把102000元补偿款谈妥,黄某、姜某、汪某当场足额履行完毕,庞某签字捺印,一场可能激化的意外纠纷在三次协商里彻底“熄火”。9月19日,各方在谭家村村委会签下协议:四人共补偿102000元,黄某62200元、吴某30000元、姜某4800元、汪某5000元。
司法确认,一站式闭环
协议刚落笔,法庭干警现场受理司法确认申请,10分钟完成审查、制作文书、加盖电子印章,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司法确认现场,黄某、姜某、汪某履行完毕,庞某出具收条,实现“调解成功即司法终结”,真正把纠纷止于未诉、化于萌芽。下一步,综治中心也将推动有关部门依规定落实死者家属在生活保障方面的国家政策。
【典型意义】
本案是崇阳县“多元解纷”机制成熟运行的生动缩影:党委政府统筹调度、综治中心平台聚合、人民法庭全程法律赋能、多方力量协同联动,既让死者家属在最短时间获得抚慰,又让修庙乡邻不因意外反目成仇,更以“零诉讼”成本守住基层社会和谐底线。崇阳县法院将持续深化“法庭入驻综治中心”改革,让诉源治理的“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让法治暖阳照进群众心里。
(汪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