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快四年的钱终于拿到了,太感谢法官了!”近日,随着被执行人张三(化名)将28100元的货款足额支付,一起石材供货合同纠纷在江陵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的不懈调解下圆满化解,申请人李四(化名)的“心头事”终于得以解决。
时间回到2021年9月,张三与李四约定,由李四提供石材并包工包料安装,张三支付相应款项。同年10月,李四按约完成全部工作,但张三仅支付部分货款,剩余28100元始终未结清,李四无奈诉至法院。然而尽管2024年双方在法院达成和解,并自愿签订调解协议,但张三却并未按生效法律文书履行义务,故而李四于2025年7月向江陵县人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官面对张三的“软抵抗”,打出一套“组合拳”。第一招:摸底寻踪,打破“无钱付”假象。执行法官第一时间通过执行系统核查张三财产,依法冻结其银行账户,又联系张三,发现其态度消极,以“资金紧张”“对货款有异议”为由拒绝配合,甚至一度失联,法官逐对其进行了限高和纳入失信人员名单的处理。第二招:上门释法,解开“怕吃亏”心结。法官两次上门找到张三,一边拿出法律文书逐条解读:“法院已依法冻结了你所有的资金账户,并对你进行了限高和纳入失信人员名单的处理,到时你坐飞机、高铁都会受限,孩子上学也可能受影响”;一边拿出李四保存的供货单、安装照片,现场核对每一笔款项。张三看着铁证,终于松口:“我不是不付,就是怕有账算不清。”第三招:搭桥协商,敲定“能落地”方案。看到张三态度转变,法官立刻联系李四,两头沟通:“张三愿意一次性付清,但希望你能确认后续无其它纠纷。”“李四这边已经同意,你尽快付款就能避免进一步法律后果。”最终,张三在9月初将28100元足额支付给了李四。
从“消极对抗”到“主动履行”,执行法官用“摸清底数、讲透法理、搭好桥梁”的务实做法,既为申请人追回了“血汗钱”,也让被执行人认清了法律底线,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让司法阳光照亮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刘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