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1:25:29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如何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要求落到实处?近期,通城县检察院近期打出了一套提升监督能力的组合拳,从头脑风暴的沙龙研讨,到干货满满的实务培训,再到动真碰硬的业务测试,着力锤炼青年干警的真本领,夯实办案根基。
沙龙碰撞:检察长现场把脉数字监督
6月30日晚,通城县检察院数字检察会议室灯火通明,气氛热烈。第七期数字检察主题沙龙上,全体业务干警围绕最高检法律监督模型平台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第二检察部主任卢明详细介绍了本部门制作的取保候审超期监督智能体,该智能体通过比对一审公诉案件受理日期与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取保候审决定的日期,输出强制措施不规范线索。目前,该部已运用此智能体发现一起涉营商案件取保候审超期线索,并于6月30日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青年干警吴芊淳、邱令巍现场分别演示了依托工作网平台抬建的“公安机关立案后未移送起诉刑事案件”、司法救助智能体。
讨论中,大家就数据及时性、跨部门信息核对等踊跃建言。检察长全程参与,对各部门的探索和初步成效给予肯定,同时强调:“数字工具打开了监督视野,提升了效率,下一步要下功夫优化模型,加强部门间数据协同,让它不仅‘跑起来’,更要‘跑得稳’、‘跑得准’,真正成为提升办案质效的利器。”
培训赋能:让监督意识成为职业本能
光有工具还不够,关键还在人。为此,办案经验丰富的侦协办主任吴正宇为全体青年干警带来了一次监督实务专题培训。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与核心职责,监督意识是检察官的‘职业本能’和案件高质效的‘内在引擎’。”吴正宇开宗明义,引导干警从思想上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他结合自身办案经历,将侦查、起诉、审判各环节的易发问题掰开揉碎,以“类型+案例”方式,传授在案件受理、审查、办理全流程精准捕捉监督线索的方法。
“以前对监督的理解不够全面,这次培训让我越学越明白,”一位青年干警深有感触,“监督不是挑毛病,而是对案件质量负责,对公平正义负责。现在看案子,‘嗅觉’更灵了,发现问题能力更强了,监督起来心里更有底。”
以考促学:青年干警考场见真章
6月12日晚,一场特殊的闭卷考试在院里进行。
考场气氛紧张严肃,干警们凝神作答。“这次考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知识盲区,考完后我赶紧翻书确认答案,把不熟悉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刚交卷的一位青年干警坦言。另一位青年干警补充道:“及格线是硬杠杠,压力不小,但也逼着我们真正把监督要点刻在脑子里。监督能力不过硬,谈何高质效办案?”
考试考的是知识,更是责任。青年干警们深刻体会到,要当好新时代检察官,持续学习、精进专业是硬要求,监督能力就是核心战斗力。
经过半年实践,该院“沙龙研讨启发思路—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严格考核巩固成效”的效果逐渐显现。夜深了,办公室里仍有干警伏案的身影。那些在数据校验中反复打磨的规则,在案例分析中锤炼的判断力,正日积月累,成为通城检察“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最坚实的底气,推动着干警们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步履更加坚实。
(冯宵)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