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鄂西南茶山,翠浪翻涌接云际,茶香漫过青山梁。5月16日,在第六个“国际茶日”到来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组织对该院办理的督促保护万里茶道(五峰段)文化遗产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开展“回头看”行动。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核查等方式发现,当初搭建在文物本体上的设施已被拆除,断裂的石板得到修复,杂草不见了踪影,沿线古茶树也都有了保护牌作为“身份证”。“以前路过这儿,只觉得荒凉,现在经过保护,逐渐成为过往游客的打卡点,茶旅融合真的有盼头了!”路过的茶农老周对着检察官感慨道。
危机初现:聆听茶道遗迹的濒危呼救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万里茶道(五峰段)贯穿全县东西,是鄂西南茶叶外运的关键通道,也是山区内外经济交融、人文相互影响的独特文化线路。在五峰4万亩的老茶园中,古茶树优质资源面积超1万亩,其中不乏树龄上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古茶树群落和茶树王。五峰段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茶源地和关键转运节点,在万里茶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万里茶道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4年12月,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检察院在开展最高检涉茶公益诉讼检察专项行动中发现,万里茶道(五峰段)留存着石桥、碑刻、摩崖石刻、古茶树以及130余公里的古茶道等遗迹。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多数遗迹保护级别较低,诸多问题接踵而至:茶源地古茶树遭到人为破坏,多处节点文物的原状及历史风貌严重受损,大量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一位当地老人回忆说:“以前我们这有好多古茶树,小时候我们还在古茶树下玩耍,可现在好多茶树都受到了损害。”
鉴于万里茶道(五峰段)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资源维系、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具有多元价值,五峰县检察院迅速展开行动。在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中,办案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角落,运用现场勘查、无人机航拍、走访调查等手段,对5个产茶乡(镇)的58处茶道节点遗存、130余公里古茶道进行全方位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忧心:在文物保护单位方面,万里茶道(五峰段)的汉阳桥古茶道、楠木古石桥等4处文物本体上搭建了通信杆、水泥标志桩等设施;百顺桥碑、柴埠溪古道碑等5处文物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字迹已然模糊,面临灭失风险。在古茶树种资源地方面,楠木桥村古茶园内现存212株树龄超200年的古茶树,每一株都未设立保护标识牌,管理缺乏规范化,周边区域还有2812株同等级树龄的古茶树未被纳入任何保护序列,存在擅自砍伐改种、移栽的隐患。在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方面,万里茶道(五峰段)的柴埠溪、百年关、苏家河、石梁司等43多公里区段长期处于无保护范围、无保护标志、无记录档案的“三无”状态,石板断裂、杂草丛生,部分路段甚至被侵占为菜地。
五峰县检察院认为上述情形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2025年1月9日、10日,该院分别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县林业局、县文化和旅游局立案。
协同共治:凝聚多方守护的强大合力
在五峰县检察院的多方推动下,相关行政部门主动提交整改方案。2025年1月17日,该院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专家等召开听证会。与会单位就加强万里茶道保护的必要性达成高度共识,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意见。
会后,五峰县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县文化和旅游局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恢复受损文物原本风貌,加强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监管;建议县林业局做好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对符合古树名木条件的古茶树落实保护措施,做好万里茶道茶源地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为解决公众参与度低、保护意识薄弱等系统性治理难题,2025年3月20日,五峰县检察院联合该县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出万里茶道节点湖北省首份《司法保护令》,有效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认识。为积极争取各方领导支持,该院还向当地县委、人大等领导机关报送《关于加强万里茶道(五峰段)保护的报告》,该县人大积极采纳建议,将检察公益诉讼保护条款写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格局有效形成。
成效显现:激活永续传承的时代密码
检察建议发出后,行政机关迅速响应。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拆除4处文物本体及保护范围内的违规构筑物,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恢复文物历史风貌;对5处受损古碑刻实施抢救性保护,完成避雨遮盖及周边环境清理;为柴埠溪、百年关、苏家河、石梁司等4处未定级古茶道统一悬挂文物保护标志、建立“四有”档案,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巡查”的管护机制,目前正积极推进县级文物保护申报单位工作。
县林业局组织专业团队对楠木桥村古茶树资源开展系统性普查,运用“GPS定位+三维建模”技术对2812株古茶树进行精准测绘,建立“一树一档”数字化档案,为3024株古茶树设立标准化保护标识牌、监控设施,推动五峰茶叶协会修订行业自律章程,加入“荒野古茶树保护条款”,建立“古茶树产品溯源”机制,要求会员单位按古树茶产品销售规范操作,从源头守护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
2025年3月17日,五峰县林业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分别将整改情况书面回复检察机关。“通过各方协同努力,万里茶道(五峰段)的文化与生态保护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长效化,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说道。
(田世佳、程国锋、何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