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法院服务“共同缔造”的生力军。近年来,黄梅法院大力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切实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发挥人民法庭的积极能动作用,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结对共建,集聚共同缔造新智慧
为实现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黄梅法院持续深入推进“法庭联乡村、党建促振兴”工作,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主动与辖区农村党支部互融互通、共建联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党建引领共建富美乡村建设。
党组书记、院长陈孔齐亲自挂帅,下沉包联乡镇新开镇蹲点指挥。在软弱涣散村上五房村、铁坝脑村,陈孔齐以普通党员身份多次参加两个帮扶村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广泛听取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协调加大对两个帮扶村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共同缔造示范点边洲村、平安建设联系点单洲村,广集群众智慧的“四点半”课堂、公益食堂、爱心小屋、口袋公园正由图纸构想逐步变成惠及群众的实体工程。
8个人民法庭“各显神通”、联合发力,13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全脱产扎根基层、深耕细作,借助与辖区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契机,将普法宣传、纠纷调处、乡村治理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在新开镇铁坝脑村、刘佐乡段窑社区、分路镇陶圩村……法庭干警们与当地村民热烈交流,纷纷就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愿景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多元解纷,汇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坚持重心前移、源头防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调处于基层,这不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化解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更成为黄梅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我真是受委屈还没地方说,村里和派出所去了几次都处理不了,希望法庭能帮忙主持公道!”在停前镇海山村,首次“营业”的五祖法庭“百姓说事点”聚集了不少群众,大家正就一起相邻通行纠纷议论纷纷。
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不伤和气地解决纠纷,五祖法庭主动扭转人民法庭开门收案、坐堂问案、被动办案的工作局面,在停前镇海山村设立“百姓说事点”,以“法庭搭台、百姓说事”的方式让村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并邀约当地的乡贤能人共同参与调解,促成双方打开心结、化解矛盾、案结事了。
设立“百姓说事点”,是黄梅法院深化“无讼村居”创建,助力现代化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发挥“共享法庭”功能,集约化解乡村矛盾纠纷,黄梅法院已建立13个驻乡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和21个巡回审判点,在辖区乡镇设立诉调对接示范点、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无讼村居示范点,各人民法庭还积极入驻辖区村部人民调解中心,同时充分利用“背包法庭”将巡回审判模式常态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发挥巡回审判的辐射效应,把司法服务送到百姓群众家门口,把纠纷解决在田间地头、百姓家中,扎实推进诉源治理。
法治夜校,凝聚美好生活新动能
共同缔造,法治同行。黄梅法院以“共同缔造”为契点,以法治夜校为载体,将法治力量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普法活动,引导人民群众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让鲜活的法治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夫妻双方离婚,一方隐匿共同财产,应该怎么处理?”“网购过程中收到工作人员的电话要退款,还要我提供验证码,对方违法吗?”……晚上7点,在黄梅镇城西社区广场,黄梅法院城关法庭“法治夜校·与法同行”大讲堂正式开讲。
宣讲中,干警们结合居民的法律需求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选取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离婚纠纷、赡养抚养、邻里侵权等典型案件进行讲解,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诉求,用“小案件”诠释法治“大道理”,将普法前沿阵地作用与法治文明乡村建设有效衔接,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夜校进乡村,法治进人心。“法治夜校”体现了黄梅法院不断创新普法模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作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让群众在闲暇之余、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法律知识,享受到专业的法律咨询。2022年以来,黄梅法院依托法治夜校在辖区开展送法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普法宣讲活动40余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
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始终是人民法院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黄梅法院将始终牢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争当“共同缔造”生力军,不断延伸司法触角、转变职能定位,积极主动作为,提供法治力量,发挥“小”法庭在共同缔造中的“大”作用,依托“共同缔造”理念画出社会治理最大“同心圆”。
(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