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中,松滋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关键性的改革举措,市属国有企业不仅实现了“瘦身健体”,更在产业新赛道上“强筋壮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国资动能。
架构之变:从“业务整合”到“业态融合”
面对以往国企存在的“小、散、弱”问题,松滋市没有“修修补补”,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系统性重构。“2+1+9” 国企改革框架的搭建是核心一步:明确金松集团、富美农投2家一类企业功能定位,并全新组建产投集团,形成驱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此基础上,将业务相近的资产和公司整合为农业、工业、基建、文旅等9个专业板块,彻底改变了以往交叉经营、主业不清的局面。
这一重构并非简单的物理合并。以水务领域为例,松滋将过去4家各自为政的水务公司整合为富美水务公司,形成了“1+6+15”的运营格局(1家总公司、6家子公司、15家乡镇分公司),真正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城乡供水一张网”,解决了“九龙治水”的历史性难题。
资产之活:从“沉睡账本”到“涌动资本”
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化解债务风险并激活沉睡资产。松滋市创新建立“金财企”联动机制,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资产进行“全口径、全覆盖”清理,摸清了1405.36亿元资产的家底,并从中识别出超100亿元的可利用资产。
这些被“唤醒”的资产——从国有闲置房产、城区停车场到旅游资源、广告经营权——被有步骤地注入三大国企平台。据统计,通过公开出让、挂牌竞拍等方式,3家国企的有效资产实现了20%的增长。此举不仅壮大了企业实力,更赢得了市场的信心,累计获得银行融资授信15.96亿元,并通过专项债等工具化解债务11.18亿元,确保了“没有发生一笔债务逾期”。
赛道之新:从“走出传统”到“找准风口”
改革后的松滋国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公司”,而是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弄潮儿”。
金松集团参股湖北国发集团,业务触角延伸至临港工业园硫酸渣铁粉销售和锂电池原材料供应,年贸易额达1亿元;同时,还在全市布局83座城乡充电站,并运营社区养老院、吉他产业园、人才公寓等民生项目,从“城市建设者”向“城市运营者”转型。
产投集团则瞄准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参股卸甲坪抽水蓄能电站和风电项目;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它已启动通用机场建设,抢先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
富美农投则让“土特产”焕发新生机。“松滋鸡”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品牌价值飙升至4.9亿元;同时,与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合作打造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投资建设万亩油茶产业示范基地,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农业迈进。
机制之竞:从“铁饭碗”到“赛马场”
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企业自身活力的提升上。松滋市完成了3家核心企业的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调整,清退了7家无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并建立了与功能分类挂钩的3类差异化薪酬标准。改革后,3家企业实行定人定岗定责,职工人数精减优化,组织架构与人才标准的精准匹配,实现了“合而不散、管而不僵、改而不乱”的平稳过渡。
松滋市的实践表明,国企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战略定力、系统思维和精准操作。通过清晰的产业布局、有效的资源盘活和果断的产业转型,松滋国企正从地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成长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