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预算管理的深水区,如何打破“基数+增长”的固化模式,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花出效益?松滋市以一场彻底的零基预算改革,推动预算管理从简单“分蛋糕”转向精准“谋实事”,全面激活财政管理的“一池春水”。
系统谋划,筑牢改革“四梁八柱”
改革伊始,松滋市就将系统谋划摆在首位。市财政局党组7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创新提出“坚持以收定支、清单管理、基数清零、统筹整合、先审后编、科学评审”六大原则,彻底打破传统预算依赖。
在此基础上,松滋构建起“六问五审四明确”的预算编制体系。财政局党组成员分片包干,深入预算单位开展“六问”调研——问源、问需、问由、问据、问效、问计,全面摸清实情。审核环节则实施“五审”机制:部门初审、股室复审、交叉互审、集中会审、联合定审,层层把关。同时,统一基本支出保障口径、公用经费标准、项目支出负面清单和支出优先顺序,实现“四明确”管理。
2026年,通过这一机制,松滋共组织评审18场,审核项目339个,审减183个,节约资金6.81亿元,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显著提升。
重塑流程,创新“54321”项目评审模式
针对项目管理中“基本情况不清、评审不力、口径不明”等问题,松滋创新推出“54321”评审管理模式,推动从“管项目”到“管事项”转变。
“五步”管理破立结合。对项目实行“破、拆、评、储、排”全流程管理,打破基数依赖,从零申报;拆解打包项目,变审“项”为审“事”;科学评审核定;规范入库储备;依据财力排序安排。2026年,共细化评审市本级项目339个,涉及资金12亿元。
“四项”清单精准聚焦。按保障优先序将项目划分为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市本级大事要事、部门专项业务及其他四类清单,实现分类管理、精准保障。
“三方”联动优化配置。强化资产与预算、财务管理联动,实行“先审资产配置,后编预算”,2026年审减资产配置资金1240万元。
“两类”整合统筹资金。推动部门内及跨部门同类支出整合,全年整合项目15个,资金1116万元,提升资金统筹合力。
“一个”标准规范支出。探索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初步制定涵盖基本民生、公安办案业务费等领域的支出标准。
2026年,全市申报全口径入库项目1631个,拆解评审339个,整合15个,项目评审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深刻转变。
精准施策,六大导向提升资金效益
在预算编制中,松滋秉持六大导向,协同发力:突出政策要求,足额保障基本民生和政策性支出,新增基本公共卫生、困难救助等支出555万元;强调过“紧日子”,大幅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审减非必需项目51个,节约1334万元;强化绩效导向,将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前置条件,退回不符合要求项目279个;注重财力匹配,压减超规模项目103个;强化统筹管理,跨体系适配财力,减少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亿元;突出规范运行,压减混淆事项23个。
通过这些措施,松滋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
直面问题,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改革中也暴露出基数依赖、支出边界模糊等问题。松滋坚持“开前门、堵后门”,从规范编外人员工资、据实保障驻村经费、统一伙食补助标准、提高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制定共性项目申报口径等五方面入手,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保障机制。
下一步,松滋将继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强化绩效管理,打造“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管理新格局,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这是一场从“分蛋糕”到“谋实事”的预算革命,松滋用零基预算打破了支出固化,激活了财政效能,也为地方预算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吴飞 周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