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松滋市财政局会议室里,10余份项目申报材料整齐排列。专家们俯身细读,时而低声交换意见。
“这不是普通的资金审批,而是一场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革命。”松滋市财政局党组成员王经伦凝视着正在进行的评审工作说道。
2025年11月,松滋市“拨改投”专项资金首期项目完成形式审查,首批2个优质产业项目从10余家申报企业中脱颖而出。在这场静悄悄的改革中,财政资金正在从传统的“一次性输血”转变为“可持续造血”。
资金“变身”的源起
“过去,财政扶持企业就像洒水车作业——面广量少,难以解渴。”一位参与改革设计的干部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坦言,传统财政补贴方式下,资金拨付后难以跟踪问效,“就像水洒在旱地上,很快蒸发不见”。
2025年7月,松滋市被确定为全省“财政+金融”组合机制改革试点后,立即组织专班赴武汉洪山区、浙江松阳县取经。
在洪山区,他们目睹了政府产业基金如何撬动社会资本;在松阳县,他们学习了产业引导基金的精细化运作。带着这些先进经验,改革专班开始了本土化改造。
数易其稿,《松滋市“财政+金融”“拨改投”改革先行试点工作方案》终于出炉,配套的五项制度细则同步出台,形成了完整的“1+5”制度体系。
再造资金“流水线”
这场改革的核心,是重塑财政资金的“生命周期”。
松滋市整合收回年初预算安排的招商引资配套、高质量发展等扶持资金3000万元,设立首期1000万元“拨改投”专项资金池。
“我们设计了11个环节的闭环管理系统,从项目征集到股权退出,全程可视化、可追溯。”市财政局企业商贸金融股股长李涛指着墙上的流程图介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创新的“三阶十一步流程”:基础合规性审查、专业深度评估、投资价值评估三个阶层,设置了从项目征集到股权退出的11项环节,形成立体化运行体系。
在项目遴选现场,见证了这套系统的精密运作。专家评审团不仅看报表数据,更深入车间实地考察。一位评审专家指着亿坤新材料的生产线说:“我们要看的是技术的成熟度,更是团队的执行力。”
一个项目的深度蜕变
亿坤新材料公司的厂房里,新安装的生产线正在调试。总经理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说:“这200万元财政资金,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作为首笔“拨改投”支持项目,亿坤新材料的“年产10万吨碳基新材料产业园”经历了严格的筛选。该项目采取常压光催化氯化工艺,是与高校合作研发并率先在国内投入实际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其碳基新材料产品摆脱国内包装材料产业“卡脖子”困境。
“与传统拨款不同,‘拨改投’资金更像是‘合伙人’的投资。”市产投集团负责人表示,他们不仅提供资金,还为企业导入技术资源和市场渠道。
更让企业放心的是,资金投入后不是“一投了之”,而是建立了五年陪伴期。前三年重点支持发展,后两年根据企业成长情况灵活选择退出方式,真正实现了“扶上马、送一程”。
改革亮点的多维呈现
松滋“拨改投”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多重保障机制。
在精准投放上,创立了“双聚焦”机制:有限资金聚焦主导产业,有效资金配置朝阳产业。市科经局负责人介绍,他们建立了产业地图,按图索骥寻找优质项目。
在风险防控上,设计了三级防火墙:项目准入尽职调查、投资决策第三方评估、投后管理动态监控,为资金安全加上“保险锁”。
最让基层干部称道的是尽职免责机制。“明确了政策边界和容错情形,我们推进改革更有底气了。”“拨改投”工作专班人员说。
资金的循环利用更是独具匠心。通过“直接投资+股权转化”的组合拳,实现了“投入—增值—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财政局算过一笔账:同样一笔钱,传统拨款只能使用一次,现在最理想状态下可以循环使用三次以上。
从松滋实践看改革未来
“拨改投”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资金本身的放大效应,更在于其对创新生态的催化作用。
松滋市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实现资金池规模扩大至1亿元以上,引导社会资本突破3亿元。更深远的目标是,引育10家以上符合“2+1”产业体系的企业,推动3-5家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
在临港工业园,亿坤新材料的隔壁地块,新的项目已经在规划中。受首期项目成功的影响,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表达了落户意向。
资金的“酵母效应”正在显现。
在工业园区新落成的厂房外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调试设备,为即将到来的投产做最后准备。
财政资金的“变身记”还在继续,从“洒水式”补助到“滴灌式”投资,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周章强 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