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万家团圆享安康。当皎洁的月光洒满街巷,千家万户欢聚一堂时,荆州三医医护人员打响了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保卫战。
中秋当晚,79岁的谭大爷与家人围坐餐桌欢庆佳节,突然,大爷出现剧烈呼吸困难,随即意识丧失,情况危急。家属紧急拨打120后,老人被火速转运至荆州三医。询问病史得知,老人此前有帕金森病史,还曾接受过脑深部电刺激术,结合此次突发症状,医生初步判断,极有可能是致命性气道梗阻——这意味着患者的 “生命通道” 被堵,每多耽误一分钟,危险就增加一分。
“时间就是生命!” 该院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启动紧急抢救: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准备气管插管器械、调试呼吸机…… 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很快完成气管插管,并接入呼吸机辅助通气。可令人揪心的是,即使呼吸机持续输送100%纯氧,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仍一度跌至21%——这个数字意味着呼吸功能已濒临衰竭,生命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结合病史与抢救中的症状,医护团队进一步明确诊断:“气道异物” 引发的急性呼吸衰竭,必须尽快取出异物,才能打通生命通道。
诊断结果敲定,行动随即跟上,患者转到ICU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肖卫兵副主任、杨莹莹护士长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立即实施急诊气管镜下气道异物取出术。ICU 、麻醉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随时待命支援,一场多学科协作(MDT)的抢救战役,在中秋夜的医院里悄然展开。

气管镜缓缓深入患者气道,镜头下的景象印证了团队的判断:患者右主支气管开口处被一个白色块状异物牢牢堵住,这正是导致呼吸衰竭的 “罪魁祸首”。取出过程远比预想中艰难,团队先是尝试用气道异物网篮抓取、冷冻技术固定,同时反复进行气道吸引与灌洗。在此过程中发现,异物竟是混合的肉类与芋头。尤其是蒸煮后的芋头,质地软糯黏腻,不仅容易从网篮中滑落,用圈套器抓取时还可能碎裂,一旦碎片掉入更深的气道,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肖卫兵副主任沉着冷静,凭借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与稳如磐石的操作手法,果断更换工具,改用异物钳进行精细钳取。这是一场考验耐心与精准度的 “微操作”:气管镜视野有限,异物黏附紧密,每一次钳取都要控制好力度,既要夹住异物,又不能损伤气道黏膜;杨莹莹护士护士长则紧盯仪器数据,配合肖卫兵副主任调整患者体位,确保每一次钳取后都能及时吸净气道分泌物,避免二次梗阻;ICU 团队则全程守护在旁,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时间在紧张的抢救中一分一秒流逝,病室内只有仪器的滴答声与医护人员的轻声指令。经过不懈努力,在多学科团队的无缝配合下,那块顽固的芋头与肉丸终于被彻底清理干净!当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字从21%缓缓攀升,最终稳定在95%时,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都长长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虽满是汗水,却不约而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刻,患者的 “生命通道” 重新畅通,生命的希望之光,在中秋夜里再次点亮。
从21%到95%,这不仅是血氧饱和度的数字跃升,同时也彰显了该院在急危重症气道管理领域的雄厚实力,更印证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危急重症救治中的关键作用。“生命至上,永不言弃”,这不仅仅是全院医护人员的职业信念,更是刻在每一次抢救中的行动准则。
中秋佳节,他们本可以与家人团聚,却选择 “舍小家为大家”,用专业与坚守,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也守护了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幸福。他们用责任与奉献,让团圆更有温度,让生命更有保障。
健康提醒:此次事件也为大家敲响了警钟。老年人,尤其像本案例一样患有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是噎食窒息的高危人群。由于吞咽肌群功能减退、反应迟钝,他们在进食肉类、黏性食物(如汤圆、年糕、芋头)或坚果时,极易发生意外。家人应特别注意:将食物切小煮软,提醒其细嚼慢咽,进食时保持专注、避免谈笑,对于卧床者则需抬高床头。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
(杨柳 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