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院深入推进“三甲引领・医德铸魂”医德医风建设深化行动的进程中,公安县人民医院精神科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将医德医风建设要求融入日常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在洗澡间加装专用“穿衣凳”、在公共区域及病房增设安全穿衣镜两项暖心举措,让“为人民的大健康服务”宗旨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担当与人文情怀。
穿衣凳护安全:把“医德底线”筑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
“医德医风建设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在患者的急难愁盼处见真章。”该院精神科护士长彭玲玲在科室医德医风学习培训会上的发言,道出了团队的实践共识。在日常查房中,医护人员发现部分患者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或受疾病影响,洗澡后站立穿衣时面临地面湿滑、体力不支的双重风险,这一潜在安全隐患始终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秉持“三甲引领・医德铸魂”行动中“规范服务行为、守护患者安全”的要求,彭玲玲护士长没有简单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是带领团队逐一走进病房,与患者促膝交流,认真记录每一位患者对座椅承重、高度、防滑性能的需求与顾虑。在充分收集意见后,科室第一时间与后勤部门高效对接,从座椅的结构稳固性到防滑底座设计,从适配不同身高患者的高度调节到边角圆润处理防磕碰,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严格把关,最终为每个淋浴间量身定制了安全舒适的专用“穿衣凳”。
这把看似普通的凳子,不仅彻底消除了患者站立穿衣的跌倒隐患,更让行动不便的患者无需依赖他人协助,在自主更衣的过程中重拾尊严与自信。“以前总怕滑倒,现在有了凳子,踏实多了,这是医院真真切切为我们着想。”一位患者的真诚反馈,正是对医德医风建设成效的最佳注解。
穿衣镜照初心:用“人文温度”回应患者心灵需求
精神科患者因疾病影响,常出现自我认知模糊、情绪低落等情况,对个人形象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此前,病区内缺乏便捷的形象整理设施,患者想要整理衣物、梳理头发,要么需麻烦医护人员协助,要么只能借助玻璃窗的微弱反光勉强打理,这种不便在无形中削弱了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不利于心理状态的改善与康复。
“医德医风建设既要护佑生理健康,更要关怀心灵需求。”这是精神科医护团队在“三甲引领・医德铸魂”行动学习中的深刻领悟。发现问题后,病区护士长徐健结合患者活动路线、日常作息及病区安全管理要求,走遍病区每一个角落实地考察。从镜子的安装高度需适配不同年龄段患者,到边缘必须经过圆润打磨以防意外,再到安装位置需避开隐私区域同时兼顾使用便利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论证,确保既安全实用又彰显人文关怀。
如今,一面面崭新的穿衣镜已在患者活动频繁的公共区域与部分病房顺利“上岗”,病区里悄然发生着温暖的变化:晨起时,有患者主动站到镜前整理衣角;活动间隙,有人对着镜子轻轻梳理头发。当看到镜中衣着整齐、精神些许的自己时,不少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每天能看到自己整齐的样子,感觉心情都变好了,也更有动力配合治疗了。”一位患者的话语,道出了这面“心镜”的力量——它照见的不仅是外在形象,更唤醒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为康复之路注入了温暖动能。
小举措见大爱:以“实干担当”深化医德医风建设
从解决“站立穿衣难”的穿衣凳,到呵护“自我认同”的穿衣镜,精神科的两项“小举措”,正是公安县人民医院“三甲引领・医德铸魂”医德医风建设深化行动在基层科室的生动实践。这些举措没有轰轰烈烈的声势,却以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和对患者需求的精准回应,让医疗服务的温度渗透到诊疗护理的每一个环节。

该院精神科负责人周华表示,科室将持续以“三甲引领・医德铸魂”行动为指引,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服务全过程,通过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不断探索人文关怀新路径。科室将结合医德医风建设要求,推出更多贴合患者需求的暖心举措,用一个个“小改变”汇聚成康复路上的“大温暖”。
正如“三甲引领・医德铸魂”行动所倡导的,医德医风建设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耐心倾听里,躲在每一个细节打磨中,显在患者舒展的笑容上。公安县人民医院精神科将继续以实干担当践行医者初心,让医疗服务既有专业的深度,更有守护心灵的温度,助力患者早日重拾信心、回归健康生活。
(肖毅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