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从手术到调理,把我当家人一样照顾,没有你们,我这病好不了这么快!”近日,88岁的廖爷爷及家属将一面印着“医德双馨,手到病除”的锦旗,送到公安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医护团队手中,鲜红的锦旗上,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也揭开了一段多学科协作守护生命的温暖故事。
突发血便,高龄患者遭遇治疗难题
2025年7月,一向温和爱笑的廖爷爷,被持续一周的暗红色血便打乱了生活。就医检查后,“升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结果像一块巨石,压得老人和家属喘不过气——更棘手的是,廖爷爷已有20年高血压病史,身体基础本就薄弱,面对癌症治疗,一家人满是忐忑。
“当时老人拿着诊断书,指尖都在颤,反复问‘我这年纪,还能治吗’。”胃肠外科主任张国飞回忆,得知情况后,科室第一时间启动病例讨论,“高龄+高血压+癌症,治疗不能只考虑肿瘤切除,更要兼顾安全,避免血压波动引发风险。”
精密规划,个性化方案破除年龄困局
很快,科室第一时间启动病例讨论,制定出个性化方案: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减少创伤;术前严格调控血压,术后搭配精细化护理。为了帮老人卸下心理包袱,张国飞主任一次次到病房安抚:“廖爷爷,我们团队会盯着每一个细节,咱们一起闯过这关!”责任护士杨新雨每天定时监测血压,边记录边笑着鼓励:“爷爷,今天血压稳得很,继续加油!”王金四医生则用通俗的语言,把手术流程、风险和恢复要点讲给家属听,原本焦虑的一家人,渐渐有了底气。

多学科联手,现代与传统医学齐发力
7月22日,廖爷爷的“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腹腔淋巴结清扫术”如期进行。术前,张国飞主任反复与手术团队确认方案细节;术中,在麻醉科、手术室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张国飞主任、王金四医生团队精准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稳妥;手术室外,张国飞主任及时将“手术顺利”的消息告知家属,让悬着的心落了地。

术后恢复阶段,杨新雨护士成了老人的“专属管家”:帮着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正确呼吸促进肺部恢复,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就在一切向好时,8月1日,廖爷爷突然出现腹胀、呃逆,还呕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张国飞主任与王金四医生第一时间赶到,最终排除肠梗阻,确诊为“胃排空障碍”。“不能只靠西医胃肠减压,得请中医科来帮忙!”张国飞主任当机立断,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中医科医生结合廖爷爷的体质,确定“行气通便”的治疗原则:一方面用艾灸神阙、天枢穴,通过温热刺激疏通经络、调和脾胃;另一方面开具大黄、陈皮、当归、白芍组成的中药方,帮助理气导滞。
精心护理,中西医结合见成效
从此,责任护士杨新雨的工作又多了几分忙碌:定时查看胃肠减压引流情况,清洁鼻腔减轻不适;每天提前把中药温好,提醒老人少量多次服用;艾灸后仔细检查皮肤,生怕出现烫伤。张国飞主任和王金四医生查房时,也会重点询问中医治疗效果,结合引流数据、老人的精神状态,和中医科医生一起调整方案。考虑到老人胃口差,杨新雨护士还联系营养师,定制了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一点点帮老人恢复食欲。
康复出院送锦旗!多学科协作彰显医者温度
在胃肠外科、中医科、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与精心照料下,8月14日,廖爷爷的腹胀、呃逆症状明显好转,胃排空功能逐步恢复,终于能正常进食,脸上也重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出院当天,廖爷爷特意带着锦旗来到科室,拉着张国飞主任、王金四医生的手,反复表达感谢:“从手术到护理,再到中药调理,你们想得太周到了,真是把我们当家人一样照顾!”

一面锦旗,不仅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深情认可,更是该院多学科协作诊疗能力的生动缩影——从胃肠外科精准实施微创手术、把控围手术期安全,到中医科发挥传统医学优势辨证调理,再到护理团队提供全周期精细化照护,各学科打破壁垒、高效联动。这一案例既解决了高龄复杂病例的诊疗难题,更让患者感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专业温度。
作为全县医疗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公安县人民医院始终以“为人民的大健康服务”为宗旨,将多学科协作作为提升诊疗质量的核心路径,持续整合外科、内科、中医科、护理、营养等多领域资源,优化协作机制,让更高效、更精准、更有温度的诊疗服务覆盖更多患者,切实守护区域百姓的生命健康,践行三级综合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刘雅丝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