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每个人童年时就会背的古诗。上个世纪出生的人应该无法忘记闹饥荒的历史和饿肚子的痛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但各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层出不穷,日益让人触目惊心。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为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2013年一群热心公益的人发起“光盘行动”,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宣传攻势,让思源人“不想浪费”。
思源实验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珍惜粮食”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宣传,引导师生克服虚荣心和攀比心,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价值观,提倡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
学校教育处联合团委每学期组织以“三节”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和班会,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和征文比赛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承诺签名活动,让节约意识入脑入心。
在食堂内部悬挂横幅如“打多少就吃多少,浪费粮食可耻;吃不了就少打点,节约粮食光荣”,在墙壁上张贴宣传标语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文明用餐,不剩饭不剩菜”,在饭桌上张贴标签如“按需取食,拒绝浪费”“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激励全校师生的内在约束力。
二、提高供餐质量,让思源人“不愿浪费”。
学校后勤处依法依规执行阳光选购制度,落实食堂物资价格“双公开”要求,堵住各种漏洞,努力降低伙食成本;加强食品及原材料贮存、加工等过程管理,防止因腐败变质而造成浪费。
食堂员工依据卫生健康、营养均衡、经济适量的原则烹饪制作食品,搞好供餐,尽量削减剩余,不断改进供餐、就餐方式。如分设“大份”、“中份”窗口,既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又为不同饭量的师生提供选择的自由。在菜品供应上,兼顾人体营养均衡的需要和不同人的口味爱好,尽力提供多种食物花样,做到色香味俱全,让师生“不愿浪费”。
三、加大监管力度,让思源人“不敢浪费”。
学校办公室安排值日领导和教师每天每餐在食堂履职,维护就餐秩序的同时,对师生的餐桌和餐盘进行检查。要求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按需取餐、不剩饭菜,主动做好学生的榜样。对浪费严重的现象进行曝光通报。
学校教育处组织学生会设立文明就餐监督岗,在碗筷回收台、洗碗池等处明察暗访,抓反面典型、树正面榜样,并将结果与文明班级评选挂钩。
学校后勤处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收残桶,一方面对餐余垃圾进行回收,一方面开展评比,看哪个班的剩饭剩菜最多,剩饭剩菜多的班级要接受一定的劳动教育。
四、开展多种实践,让思源人“不能浪费”。
学校语文教研组结合“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小学部开展弘扬节俭美德的主题诵读和书画活动;发动初中部各班围绕“珍惜粮食、反对浪费”这一主题开展校内、家庭、社会调查活动,将结果进行梳理,针对不同场所出现的浪费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学校结合实践育人的优势和劳动课程的育人特点,组织师生参与多种劳动实践,如倡议师生在寒假与家人一起打年货、做年夜饭,在暑期参与摘花生、收割稻谷、采收板栗等劳动,到燕儿谷开展研学旅行时组织挖红薯活动等。
通过亲身体验劳作的辛苦,全体思源人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条古训的内涵,从而在内心时时敲响“不能浪费”的警钟。至此,制度约束已经内化为道德自律,并外化于自觉行动。思源师生在校园、家庭、社区积极宣传并践行“光盘行动”,弘扬餐桌文明,成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代言人。
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不想浪费、不愿浪费、不敢浪费和不能浪费"的氛围。全体思源人时刻牢记节约美德,共同抵制浪费恶习,对“舌尖上的浪费”说再见,为弘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刘智 周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