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门口的柴火堆放到养鸡建围栏,从房前屋后清洁管理到房屋重新翻建,从稻场晾晒占用时长到菜园蔬菜栽种高矮……在万丈湖万丈社区三队,不管大事小事皆有规可依,有约在先。在推行“垸规民约”“红色工分”后,把无职党员、群众从“旁观者”转化成“参与者”,从前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到美丽万丈的转变,家净了,垸洁了,水清了,村美了,随处都是秀美灵动的江北水乡图。
“以前外墙老化脱落,房前屋后杂草丛生,虾笼、秸秆就堆放在门口,看起来一点都不整洁。现在我们菜园排成方,家家户户门口干净整洁,谁都想上红星榜!”万丈社区三组居民周耀光说。
以改善群众身边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万丈湖街道以“五共”为抓手,充分发挥无职党员作用,建强垸组“红星之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打造“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农民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江北秀美乡村。
决策共谋聚民智。决策共谋,就是要把“讲台”让给群众,把“话筒”捧给群众,共同查找垸组需要解决的问题。万丈社区借“垸子夜话”活动,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积极性,让群众代表各抒己见:“这间旧屋十几年也没人维修一下,都成危房了”、“我们队爱跳舞、爱运动的人多,也需要个活动广场”、“当家塘旁边全部是草,有安全隐患”等等。一次“垸子夜话”解答不了这么多问题,万丈社区发挥无职党员、中心户的力量,开展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召开群众户主代表会,广泛采纳群众意见,为垸组的发展汇聚智慧。
发展共建集民力。万丈社区以健全“社区党组织+垸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以“垸民之家”为阵地,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统筹协调共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社区书记董书记申报“四小园”项目投入几万元,整治当家塘旁的环境。整治后的当家塘树下可乘凉、塘边可洗衣,群众都叫好。不少党员群众和志愿者都自发自愿参与美化环境,无职党员带头参与路面清扫、水面打捞,群众自发参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庄环境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环境美了,群众的心也更舒坦了。
建设共管显民风。“通俗地说,就是要让老百姓从‘看戏’变成‘唱戏’,使他们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主角。”社区书记董全旺说。“富了钱袋子,不能穷了脑瓜子”,乡村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万丈社区结合文明村创建,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万丈社区党总支充分挖掘本地农垦精神文化,牵头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5支,培养文艺骨干80余人,紧扣提高村民素质主旨,结合村情民意,制定了通俗易懂的垸规民约。为形成长效化常态化,以“垸规民约”为基础,制定了“红色工分”奖评制度,每季度评出先进片区以及2户家庭并在“红星榜”进行公示。与此同时,万丈湖街道以家风促民风,每年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选出身边典型,打造崇德向善的文明新村组。
效果共评显民风。环境治理效果好不好,群众自己说了算。万丈社区以“垸规民约”“红色工分”为基础,采取“上级考评、垸组自评、群众点评”的综合评议机制,每季度评选出星级文明户荣登“红星榜”,并获得相应奖励,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比一比、晒一晒,公开亮相,看看到底是谁拖片区后腿。”队干吴国文。谁家上了“红星榜”,就成了垸里的“明星”,大家争相上门“探访”,“动起来、比起来”的风潮已然形成。
成果共享合民意。“现在我们荷包鼓了,环境美了,在家附近还有地方跳舞、打球!生活在万丈湖真是太幸福了!”万丈湖街道万丈社区党员周来贵满怀喜悦由衷地感叹道。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万丈社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农业板块占总面积98%,虾稻连作9000亩、大棚果蔬300亩、特色水产养殖1100亩,成了发展的支柱产业。“小龙虾”已经成为了万丈湖的名片,并举办了武穴市首届小龙虾节。社区书记董全旺联合养殖大户成立“万里红”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组建党支部,自己兼任支部书记,引导农户把分散土地流转,实现双赢。当地光伏及果蔬采摘园项目收益的10%则作为公益性岗位资金帮助低收入人群。另外建立完善农工登记管理,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力争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丈湖街道通过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农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真实、清晰。
(万丈湖街道万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