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团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落实“林长制”,以制度保障筑起强大的生态保护屏障,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
一是做好三个“整合”,创新管理网络
——整合管护队伍。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分别由各级党政一把手担任,明确县级林长 13 人、乡级林长167人、村级林长154人;组建统一的护林员队伍,按照“县建、乡聘、村用、站管”原则,现有生态护林员、公益林护林员、天然林护林员、防火护林员等各类护林员共600多 人。
——整合管护山场。结合各乡镇地形地貌特点和管护难易程度,将辖区内所有森林资源划定为28个网格片区,配备专职网格护林员,通过“三级林长+护林员”的管护形式,明确责任,分片包干,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全覆盖的管理体系。
——整合林业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林专项资金,逐步增加植树造林、爱林护林投入,逐步提高护林员的个人收入。
二是推进“三化”管理,提高治理水平
——制度化明责。出台《团风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林长制会议制度、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林长制部门协作制度、林长制检查考核制度、林长制督察督办制度、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制度,把林长制工作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
——精细化担责。做到人头化管林、清单化治林、常态化巡林、目标化护林,立足抓早抓小,强化群防群治,狠抓源头治理,把工作做在平时,把功夫下在日常;借助“天网”监控系统,建立“互联网+”森林资源实时监控网络,建立县、乡、村三级护林机制,提升林区治安防控能力;重点明确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一长两员”的职责,厘清三者关系,发挥基层组织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信息化履责。全面启用林长制巡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巡护管理、事件上报处理、专职护林员考核等信息化;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显要位置设立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实施“三法”,巩固管理成效
——资源消耗做“减法”。把林地保护放在森林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商品林采伐指标控制在采伐限额的15%以内;严禁采伐公路两旁千米以内和重点景区的林木,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关停”高耗低效木材企业,推行改灶节柴、改燃代柴实施率达95%以上;确保全县森林面积达到4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万立方米。
——生态保护做“加法”。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重点工程,持续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有效加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巡查监管、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把森林资源总量做大、质量做优、环境做美,提高森林质量。
——生态转化做“乘法”。大力发展观光林业、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森林业态,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县成立林下经济合作社23个,培植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开发林菌模式、林蜂模式、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等特色林下经济,面积达16.72万亩,年产值1320万元,合作社人数184人,其中吸纳当地农民132人,共同做好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大文章。
(王媛 李先秋 易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