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16:18:48 来源: 点击: 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业态日益多元的今天,如何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道严峻的考题。今年以来,通山县检察院以“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为抓手,将公益诉讼利剑直指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司法答卷。
一记重拳:从“毒豆芽”看最严厉惩罚
2024年底,一家看似普通的豆芽店进入了通山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视野。为缩短周期、让豆芽“卖相”更好,店主在生产中非法添加“无根剂”,并将885斤豆芽销往本地超市。
这起案件案值虽小,危害却大。通山县检察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综合其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获利情况和潜在危害,决定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2025年1月,法院的判决支持了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店主判处刑事处罚,并判令支付十倍惩罚性赔偿。
案件判决后,承办检察官与市场监管部门对县内的豆芽生产、销售相关场所开展"回头看",再未发现类似情况,取得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一张网络:从线下“菜篮子”到线上“新业态”
公益诉讼的目光,既聚焦于传统的“菜篮子”,也投向了迅猛发展的网络新业态。
“阳光”照进外卖厨房
在外卖平台,检察机关发现了新的监管盲区:部分商家未获许可便销售冷荤类食品;大量商户长期未公示食品安全量化分级信息,消费者知情权无从保障。
通山县检察院掌握线索后随即启动监督程序,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送诉前检察建议。收到建议后,市监局立即约谈平台负责人,开展专项整治,并要求量化分级信息公示常态化、全覆盖,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选择。
“零食花束”不能成为监管“花瓶”
一种由鲜花和预包装零食捆绑而成的“零食花束”悄然走红。然而,检察机关调查发现,许多销售此类商品的花店,其营业执照范围根本不包含食品经营。
“这种‘跨界’经营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通山县检察院迅速向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对这类“隐形”食品经营行为进行规范,为新兴商品形式套上法律的“缰绳”。
一杯清水:从城市“水龙头”到乡村“水源地”
饮水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一环。检察机关将监督视角延伸至城市供水的“最后一公里”和乡村的“源头活水”。
在城区,针对部分小区二次供水单位无证运营、人员无健康证上岗、检测档案缺失等乱象,检察建议推动住建、卫健部门组建专班,对28家违规供水单位进行整改,并督促40个小区建立规范档案。
在乡村,某某水库作为2000余名村民的饮用水源,却面临水体发黑、漂浮垃圾的困境。检察机关发出磋商函后,水利部门迅速采取停止供水、打井补源等应急措施,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
一片茶叶:从“产业之困”到“发展之路”
茶叶是通山的特色产业,但2025年4月的一次走访却发现隐忧:4家被查茶厂均未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其中2家甚至未办理生产许可证。
“规范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通山县检察院向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推动了一场“拉网式”检查与帮扶并重的专项整改。
几个月后,检察机关邀请人民监督员一同“回头看”,发现茶企不仅补齐了生产记录,对于因场地不达标而无法办证的茶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主动提供专业升级意见,协调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升级。
一种力量:检察公益诉讼的“通山实践”
今年以来,通山县检察院共办理食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0件,制发检察建议书8份、磋商函2份,探索出“检察建议+回头看+社会协同”的有效模式。
从一捆豆芽、一份外卖,到一杯清水、一片茶叶,通山县检察院的实践表明,检察公益诉讼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守护。它通过办理一个案件,规范一个领域,守护一方民生,真正让“四个最严”的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成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坚实司法屏障。
(周子川、舒文琪)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