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09:22:38 来源: 点击: 0
“已进入法院执行程序,该公司为何能办理注销登记?”2024年9月,建始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进行数据筛查时发现,在一起劳动纠纷案中,法院作出执行裁定书的时间与涉案企业注销工商登记的时间矛盾。
经过审查卷宗、走访调查,检察官了解到,王某在某企业务工后,该企业未支付其全部劳动报酬,经劳动仲裁部门裁决后,工资仍未支付到位,王某遂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然而,在已进入法院执行程序的情况下,该公司注销了工商登记,后因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建始县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王某的正当劳动报酬未能得到执行。
“案件反映出工商登记与法院执行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通过系统排查,检察官发现这种“钻空子”的行为并非个例,不少企业利用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信息不对称,向市场监督管理局隐瞒尚有工资和债务未支付、行政处罚未履行完毕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违规注销工商登记,从而逃避应负的法律责任。
“简易注销程序本是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然而不法企业利用漏洞违规注销,不仅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着正常的经济秩序。”为强化诉源治理,封堵企业违规注销漏洞,建始县检察院主动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法院交流,就如何处理涉案企业注销问题、如何建立执法司法信息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2024年12月,建始县检察院向县法院、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促成双方建立信息互通衔接机制,有效防范和规制违规注销问题。日前,在建始县检察院的监督下,法院恢复执行程序,王某如愿拿到了工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2024年以来注销工商登记信息进行排查,驳回了3家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的注销登记申请,并与县法院建立在公司登记、变更、注销方面的联系机制。
“执行案件量大,依赖传统的人工排查,难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蔽违法线索。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行政处罚公开信息、工商登记信息等数据进行碰撞,能快速发现线索,更好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转变。”该院民事检察部门检察官说道。
(建始县人民检察院 代荣辉)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