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17:17:19 来源:楚天法治 点击: 0
近年来,涉企案件刑民交叉难题成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焦点。通城县检察院在办理何某合同纠纷案中,以“实质化审查办案”为突破口,精准区分合同诈骗与民事违约,依托“检察一体化+检律协作+检调对接”机制,促成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十年纠纷陷僵局 实质审查明定性
2012年,通城县某茶业有限公司与何某签订钢材购销合同,先后两次支付37.5万元、7万元预付款后,何某仅供应价值15.6万余元钢材,剩余28.9万余元既未供货亦未退还。企业多次催讨无果,于2022年向公安机关报案。至2024年案件移送检察机关时,何某某已偿还15万元,仍有13.8万元未结清。
“经济案件最易出错,是合同诈骗还是民事违约?必须慎之又慎。”承办检察官自行补充侦查,多次传讯何某及茶业公司法人刘某,重点核查了何某在合同签订、履行期间的资金流向与履约行为。最终查明关键事实,何某在合同履行初期严格按需采购钢材并运至企业指定工地,且在收到第二笔7万元预付款后仍持续供货,未出现“卷款失联”情形。后因经营不善、负债太多,何某外出务工还债,导致履约中断。
检察机关综合认定何某主观无非法占有故意,其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是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于合同履行未达成一致的经济纠纷,拟对何某作相对不起诉处理。
检察一体破难题 多元协同显担当
“我现在最主要是希望司法机关能帮助我把何某欠我的钱追回来!”面对企业的核心诉求,通城县人民检察院启动跨部门协同机制。
刑事检察部门在听取企业意见后,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控告申诉部门,开启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控申部门立即对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茶业公司指派公益律师,在法律程序和权益维护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同步对接县调解中心,邀请调解中心主任、公益律师续辉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中发现企业急于回款、何某收入不稳定且负债较多的矛盾焦点后,提出分期还款的调解方案,何某须于2024年、2025年底分两次清偿余款13.8万元,若未按期履行,企业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双方认可调解方案并签署协议,茶业公司向何某出具谅解书。
公开听证护权益 法治营商树典范
2024年8月,检察机关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调解中心主任续辉及双方当事人共同参与。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阐释办案思路:“机械办案可能导致‘程序空转’,柔性司法才能实现双赢多赢。”通过“司法监督+人民调解+律师参与+外部监督”的多元解纷模式,既保障了企业权益,又为何某某保留经营发展空间。人民监督员均对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表示认同,纷纷表示:“检察机关将法理情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治理效果。”
该案的成功办理,为该院办理涉企刑民交叉案件提供了三重启示:一是实质审查防错位,严格把握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避免“以刑代民”;二是监督履职重协同,通过内部联动与外部监督,激活社会治理资源;三是柔性司法促共赢,以调解协议纾解企业困境,以财产保全筑牢权益防线,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通城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化“实质化审查办案”“在办案中监督”的机制,在涉企案件中持续扮演好“法律守门人”与“发展护航者”双重角色,以“求极致”的检察履职,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更强力量。
(冯宵)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