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蒙)“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益心为公’志愿者,我将会利用网格员工作深入基层的优势,积极提报涉及梁子湖保护的案件线索,参与办案活动!”参加培训的网格员游尧表示。
为提升公益诉讼社会化协同治理水平,充分发挥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优势,将监督触角拓展至基层一线。8月31日,梁子湖区院“巧法心桥”志愿服务队干警为网格员开展培训,来自6个乡镇(园区)的188名“巧巧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室”网格员参加“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培训会,并注册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
自2022年4月“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启用以来,梁子湖区检察院不断深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沟通协作,持续推动平台实质化运行,构建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公益司法保护新格局,助推守护梁子湖工作取得新成效。截止目前,已吸纳发展志愿者32人,平台推送线索18条,其中15条线索已立案办理,有的线索通过以点带面扩至辖区各乡镇。通过平台推送线索转化的公益诉讼案件占同期立办公益诉讼案件总数的20%。
“组建+维护”,精心建设志愿者队伍
一是多方调研了解情况,确保志愿者队伍参与公益保护的广泛性和适配度。在对相关人员情况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邀请涉公益领域且具有公益情怀、法治情怀的人士担任志愿者。目前32名志愿者包括行政机关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新闻媒体工作者、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民主党派成员、村(社区)网格员、青年志愿者等,为发挥其广泛联系社会各领域的桥梁纽带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志愿者补充招募机制,适时更新优化志愿者队伍。通过现有志愿者推荐、法治宣传招募、行政部门和基层组织推荐等途径,分批次吸纳更多志愿者,确保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
三是组织颁发证书仪式,提升志愿者内心荣誉感和使命感。仪式活动上还共同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相关论述、文件,志愿者代表作表态发言,激发了全体志愿者的积极性。
“培训+互动”,悉心引导线索提报
一是开展集中培训。引导志愿者熟练掌握“益心为公”APP的安装和使用,同时深入介绍检察机关在公益保护中的职能范围及相关法律法规、检察公益保护的履职方式、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以引导志愿者精准提报线索。
二是上门沟通交流。上门走访40余人次,呈送相关典型案例汇编并面对面就具体问题交流互动,针对各个领域为志愿者提供具体的监督视角,使志愿者明悉参与公益司法保护的切入点。
三是利用微信群营造浓烈氛围。常态化发送各地公益诉讼工作最新成果,及时听取志愿者的意见或建议,与志愿者即时互动、热烈探讨、相互启发,引导志愿者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四是共同开展线索研判。对平台线索实行全覆盖、全流程管理,认真研判每一条线索,7次就线索研判问题与志愿者沟通,无论是否顺利成案,都向提供线索的志愿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反馈。
“邀请+反馈”,全面提升办案成效
一是借助“外脑”获取专业支撑。办案过程中,邀请志愿者参与专业咨询、公开听证、跟踪观察等办案环节,发挥志愿者专业领域优势。在监督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扬尘污染防治职责一案中,一名具有环境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不仅提供线索,并在受邀参与现场调查取证、现场勘验过程中,就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固定证据提供了专业意见,为该案后续顺利办理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扩大检察办案的社会影响力。邀请志愿者参与整改效果评估,让被监督者接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监督,借民主监督之外力,扩大检察监督的影响力。集中反馈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情况、相关问题得以整改的情况,受到志愿者们关注点赞,检察守护公益的故事被志愿者在各自职业领域宣讲。
下一步,梁子湖区检察院将依托“巧法心桥”志愿服务项目平台积极发挥网格员+志愿者工作机制作用,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局,在化解基层矛盾、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凝心聚力,协同共治,不断提升公益诉讼案件质效,打造梁子湖公益保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