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社会稳定,家事审判作为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为妥善化解家事纠纷,构建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黄梅法院城关法庭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辅导机制,用司法温情巧解家事“千千结”,让家事审判既立足于法学理论,又浸润着司法温情,传递着温暖和善意。
2023年1月,黄梅法院城关法庭立足家事审判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家事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指引(试行)》,并聘请县人民医院三名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家事心理疏导员,将心理疏导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通过运用“认识偏差”“换位思考”“消除隔阂”“重建自我”等方法疏导干预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帮助当事人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障碍、抚平心理创伤,为修复家庭亲情、化解矛盾纠纷发挥了积极作用。
修补情感裂痕,离散夫妻破镜重圆
刘某与李某是自由恋爱,婚后育有两个小孩,两人登记结婚已有十个年头,感情较稳定。但刘某因工作变动后频繁出差,对家人疏于关心和照顾,久而久之与妻子李某产生了隔阂,两人相互猜忌、经常争吵。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结束这段婚姻关系,但刘某坚决不同意离婚且希望得到李某的原谅。
考虑到二人有较好的感情基础,且婚生子年纪尚小,该案在城关法庭立案后,承办法官决定让家事心理疏导员介入,对双方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二人重归于好。在简单了解双方的矛盾症结后,心理疏导员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交流,通过让双方回忆往日生活的甜蜜时光引发共情,进而引导双方正确看待处理家庭关系,保持平和心情和积极心态,避免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最终,和好如初的二人手牵手到法庭递交了撤诉申请书,并向承办法官和心理疏导员表达真挚谢意。
弥合家事创伤,解开心结重塑新生
“我真的太痛苦了,虽然已经判决离婚了,但我依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当事人范某在城关法庭心理疏导室内一度崩溃落泪。范某与刘某的婚姻关系经法院判决已解除,挣脱不幸婚姻枷锁的范某却深陷过去生活的阴影无法自拔。遭遇家庭暴力、子女成年后出家等多重打击,加之自己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范某感觉自己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离婚纠纷案虽已审结,但当事人的心结却未解。范某悲观消极的状态引起了案件承办法官的高度重视。“你现在担忧的基本生存问题已在政策救济中得以解决,判决书也让你告别了旧的关系,赋予你新的开始,日子正在慢慢变好……”在城关法庭心理咨询室内,心理疏导员正耐心倾听范某的讲述,并与其拉起了家常,引导其换个视角来看待问题、换个心态对待生活、换个方法来处理事情。在心理疏导员和承办法官的共同开导下,成为心理咨询室常客的范某逐渐打开了心结,走出了阴霾。
用心温情呵护,敲开未成年人心门
未成年子女作为家事纠纷中的隐性当事人,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承办法官在裁判之外作出显性化保护。黄梅法院以家事心理疏导给未成年人有温度的守护,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爸妈离婚了,他们都不爱我……”一起离婚纠纷案的未成年子女小王的倾诉令人揪心。小王的父母王某、刘某两人常年争吵不断,小王的生活起居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城关法庭在审理王某诉刘某离婚纠纷案时,考虑到双方缺席子女教育,遂向双方当事人发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令,并责令二人履行抚养小王的义务,承担起作为父母的责任。经过心理疏导的提前干预,双方当事人最终决定放下过往、好聚好散,在确认了小王的抚养权归属和抚养费承担方式后,两人就离婚事宜达成调解协议。
而得知父母离婚后,小王就变得不愿与人交流。从案件受理,到调解结案,小王一直是承办法官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了抚平孩子内心因父母离婚造成的创伤,心理疏导员多次对小王进行心理疏导和和心理干预,承办法官和心理疏导员还与小王约定每周通一次电话交流新情况,让小王逐渐感受到身边人对他的关心、感受到生活的善意与温暖。经过两个月来的耐心沟通和温情守护,小王的情绪得到了很大改善,慢慢走出了父母离异的阴影,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家事纠纷涉及情感和心理,交织伦理和道德,处理家事纠纷不能图简单、走捷径,心理疏导员加入家事审判工作是化解矛盾、处理家事的一剂良药,特别是离婚纠纷案中,如果能提前对未成年子女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能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城关法庭庭长、家事审判中心负责人宛良征说道。
截止目前,黄梅法院城关法庭已为27名当事人及未成年人提供婚姻家庭关系修复、心理辅导等服务,助力11起疑难复杂的婚姻家事纠纷得到妥善化解,让6起离婚纠纷案当事人化解心结、重归于好,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情与暖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