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全县政法系统2023年春季政治轮训培训课堂搬到孝昌法院进行,孝昌法院院长肖中兴为全县政法干警做“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提升多元解纷水平——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孝昌法院升级版”专题课程。
如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指示要求?孝昌法院立足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司法需求热点,着眼诉讼之前、法庭之外,充分发挥司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将“枫桥经验”融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中,探索“从一元向多元、从平面向立体、从粗放向精细、从线下向线上、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推进纠纷解决体系多元化、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法院升级版,让“枫桥经验”开出“孝昌之花”。
1、积极搭建诉前群体性纠纷化解平台
孝昌法院推动社会治理前端延伸,建立诉前风险识别、联动疏导,就地化解“三位一体”新平台。在立案阶段,通过“人机预警+背景联排”方式,有效甄别涉民生的群体性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案件;建立联动矛盾疏解机制,以法院为主导,联合住建委、国土局、公安局、属地政府,法院就地指导调解组织开展释法说理,诉前妥善化解了纠纷,保障涉重点区域建设工程稳妥推进;建立“一院多所”联动巡回调解工作模式。以法院为主导,联合乡镇司法所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地开展司法调解及确认案件2000余件,涉案人数2200余人,有效应对区域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村房产类纠纷快速增长,实现边缘辖区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2、培塑区域性多元调解新模式
改变法院单兵作战局面,协同多方推动社会纠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总结“诉前调解”经验,将类型化、重复性纠纷导出先行调解,探索建立普通民商事纠纷先行调解程序。组建人民调解工作室,从退休法官、基层调解工作者、实习律师等优质解纷资源中择优选聘调解员驻院,充分发挥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善用情理调解的优势,妥善化解千余起因拆迁补偿利益分配引发的家庭纠纷,助力平安和谐孝昌建设。创新“五微”调解员培育模式,通过微党建、微警示、微课堂、微团队、微典型,构建调解员党建、廉政、培训、使用、考核一体化、职业化培育机制,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调解技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普惠、精准、高效的专业法律服务。
3、建立“分调裁”对接新机制
紧扣新时期群众对纠纷解决高效化、法治化和专业化的司法需求,创新“全面导入+三番分流”工作法,以“可调解、能速裁”为分流标准,对案件实行全面导入。同时,将分流端口前移至导诉环节,并贯穿于立案、调解、速裁三个阶段,层层过滤后,繁简纠纷得以快速、精准分离。在此基础上,简案调解、类案快解、繁案精解,实现纠纷梯次化解。构建“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模式,成立由员额法官组成的立案速裁庭,负责诉调对接和类型化案件审理;将调解员编入团队,建立紧密型司法模式,实现调解成功案件快速确认,调解未果案件快速裁判。打造专业化速裁办案组,针对物业、交通事故等类型化案件,探索“要素化”审判,简化审理流程,实现快审速裁。
4.以基层小法庭服务社会大民生
充分发挥法庭深耕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优势,加强前端防治,着力推动无讼治理。开展法官联村工程。将各辖区的村社按照区域位置、产业结构、纠纷特性等因素划片整合,全面推行法官走访制度,对接村社,直接参与纠纷的基层防治。推行无讼无访村社建设。加强与司法、信访等部门的联动,合力推动“无讼无访村(社区)”建设,通过法官联村等方式,积极打造典型样板,实现纠纷下降、信访下降、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完善基层治理考核体系。
5、构建一体化诉调平台
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调解平台,当事人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微信立案、预约调解、在线调解,实现零距离接近司法。近三年来已开展网上(微信)立案1457件,并与十余家司法所建立常态化在线调解和司法确认机制。建立智能化速裁办公平台,大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电子送达,节约诉讼成本;互联网法庭云审判辅助法官办案,有效提升一次性开庭成功率;充分利用科技法庭系统、要素式裁判文书生成系统,提高庭审效率,实现裁判文书繁简分流。打造一体化解纷闭环。2023年,多元调解和速裁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仅为14.23天,智慧司法快车道初具成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下一步,孝昌县人民法院在传承创新“枫桥经验”过程中,将进一步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全面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升纠纷源头预防和化解能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孝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