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指导协办: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出品: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导读:
“三重境界”守护大写的中国“V” ——郧阳检察助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保护纪实 武汉都市圈检察机关大动作!九地在鄂州会签这份文件 武汉中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开放日+新闻发布会 零距离见证湖北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中央、省级媒体组团“打卡”!深挖十堰检察新闻“富矿”! 荆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情况 公安县:“两长”同庭履职,“亮剑”职务犯罪 唇枪舌战 精英对决丨荆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人论辩赛精彩来袭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40件参选案例
保护与惩罚: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之反思
2022-11-29 16:58:50 来源: 点击: 0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激增,对社会危害和影响的不断加大,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新闻中一桩桩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发生在法治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令笔者十分震惊,也引起了笔者的深深思索。以笔者所在法院分析一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2019年,孝昌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件17人,已审结6件17人。其中,判处实刑11人,非监禁刑6人,实刑占比65%。2020年,孝昌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件7人,已审结5件7人,其中,判处实刑6人,缓刑1人,实刑占比85.7%。2021年以来未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一、案件情况分析
(一)以传统类型为主,间杂新型犯罪
近两年来,孝昌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件24人,已全部审结。从案件类型来看,妨害信用卡管理案3件,故意伤害案3件,抢劫案2件,盗窃案1件,聚众斗殴案1件,寻衅滋事案1件。
未成年人犯罪,多因意气之争激情犯罪,以传统的伤害、斗殴类为主。近年来,随着县域范围内电信诈骗案件的高发态势,未成年人参与电信诈骗逐渐增多。在犯罪过程中,未成年人多是受他人指使,协助买卖银行卡,或帮助取款,以次获取一定经济利益,很少直接实施诈骗活动。
由上述数据可见,2019年至今,未成年人涉电信诈骗案件逐渐减少,其主因是社会和学校教育宣传不断加强,未成年人防范意识提高,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二)以辍学少年为主,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上述24名被告人中,只有2人为在校学生,其余都是辍学少年。通过庭审了解到,这部分少年都有上网、玩游戏的习惯,而自身经济拮据,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为获取经济利益而走上犯罪道路,也由此带来侵财类案件高发。在审结的11件案件中,涉财类(包括电信诈骗)犯罪共6件,超过一半。以买卖银行卡为例,这些孩子办理一套银行卡只能收取150元左右费用,而在终端出售环节一套银行卡可达1200元左右,仅仅为这一百余元钱,这些孩子不仅自己办,还邀约同学一起办卡出售,给社会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家庭教育管理的缺失,不监督、不重视其日常生活及交友情况,任由其不接受在校学习而在社会上“闯荡”;另一方面社会管理也存在失位,随意进出网吧,到旅社住宿,在外吃喝,极易引发治安问题。
(三)暴力犯罪屡现,出手不计后果
通过对审理的5件伤害斗殴案件分析,未成年人实施该类犯罪呈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偶发性。这些犯罪往往不是因为矛盾积怨而引发,易因小冲突而猛然爆发。如一起伤害案件,仅仅因为手机充电的先后问题,双方大打出手,直至造成双方受伤。二是聚众性。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不能理智处理矛盾,而且讲究“哥们义气”,一旦发生冲突容易邀约他人前来助阵,双方结队斗殴。三是盲目性。未成年人实施打架斗殴往往不计后果,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在我院审理的两起伤害案件中,都造成了重伤的后果,一人脾脏被摘除,一人肺部受伤,给被害人带来了长期的伤害。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从根源上来看区别很大,少有经过策划、谋议而合力实施。结合审理的有关案件,究其根源,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个性张扬中的偏激与自私
现在相当多的家长越来越困惑于读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识越多,和家长间的隔阂往往就越深。其实这种隔阂的焦点,就是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相互冲突。无论是做家长的,还是做子女的,都是立足在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规范对方的行为,这就势必要产生矛盾。
一方面,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和品行上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出于一种家人的本性,又时刻担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这种两难中的家长,大多学会了通过物质或其他途径来补偿的办法,以此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然而这种补偿多数情况下被演化成了一种放纵。由于放纵,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因为从小到大,在相当多孩子的脑海中,就没有贮存过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正是这种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的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二)家庭关爱下的心理脆弱
目前这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但正是这爱的网,人为地割裂了个体的孩子和整个社会的有机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局限在这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狭隘范围内。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多数情况下,总会获得满足。当孩子的心中充彻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之后,他的价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错觉的泥淖中。这种错觉,养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这样的伤害成为了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或是无法应对,或是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育监管的失当或缺位
从收案情况看,走向犯罪的在校生大多处于学校不管、家庭不问的境遇,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对子女关心程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就得不到保障,极易走上歧途。不良的家庭影响表现:①是溺爱,重才轻德。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②是残缺的家庭,低层次责任感父母亲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父母离异、早亡、丧偶、判刑等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教育方法不当,自身形象不佳,容易使少年子女受不到良好教育,身心遭受创伤,形成骄横、乖戾、冷酷等不良人格。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对生活丧失信心。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平时不愿意和正常孩子交往,便与都是单亲家庭的同学来往密切,他们经常聚到一起,逃学、抽烟、上网。
(四)对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首先,是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青少年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原因理由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际朋友,寻求友谊本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在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绝大多数是结伙作案中,很多人交友不慎,为了哥们义气,稀里糊涂就一起犯了罪。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营造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环境,促进深化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政治站位,推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发出关爱少年儿童的强音,“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要把认识统一到“未成年人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上。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政治站位。
(二)强化教育引导,推进“三位一体式”布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应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自信自强的理念,正确引导孩子成长。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的重要基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老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循序渐进,帮助青少年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社会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社会教育,青少年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社会素质,为踏入社会作良好的铺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实现“三位一体式”的整体教育布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司法保护,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湖北省未成年人保护实施办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标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积极作用。一是推进律师辩护全覆盖制度,对涉案未成年被告人及被害人主动指派律师为其担任代理人,协助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落实社会调查制度,对涉案未成年人细致做好庭前社会调查,详细了解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及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三是坚持和发展“圆桌审判”方式,引入社会观护员和合适成年人制度,减少司法程序可能对未成年人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努力使庭审活动变成法治教育的课堂,实现“寓教于审、审教结合”。四是注重加强心理咨询和干预,尽可能采取启发、疏导的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帮助,消弭其对抗心理。五是做好判后延伸工作,结合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心路历程和性格特点起草判后寄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失足青少年改过自新、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强化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电信诈骗、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突出问题,开展送法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强化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意识。整合各有关单位、学校和基层组织的力量,共同培育青少年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学校主阵地开设法制课,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宣讲与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再者,重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进行整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清除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五)融合多媒体宣传,提升教育质效。整合教育宣传资源,发挥融媒体优势。综合运用法治教育课、家长课堂、宣传橱窗等传统宣传模式,与微电影、短视频方式发布未成年人教育宣传片,以培养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为主题,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学习与实践,让青少年参观法庭庭审、社会帮教等实践活动,使宣传教育活动落地生根、切实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汪新元  夏璠)
电子杂志往期回顾

关注楚天法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