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南幕阜山余脉间,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版图面积8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湾)枕山襟水、文脉绵长。这里既有国家级非遗提琴戏的婉转唱腔,也有省级文保单位王世杰故居的青砖黛瓦,黄花菜、小麻花等特产远销海外,更斩获“国家森林乡村”“荆楚最美村镇最佳人文奖”等多项殊荣。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统领、以文化为纽带、以乡贤为骨干,将法治精神深度融入乡村治理肌理,构建起“党建领航、三治融合、乡贤赋能”的法治乡村建设新格局,用实打实的治理成效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善治答卷”。
一、党建铸魂,构建法治治理“硬支撑”
(一)建强组织堡垒,压实法治责任
村党支部始终把法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干部、驻村干警、乡贤代表为成员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回头岭村法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法治建设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和党员积分管理,形成“书记带头抓、两委分工抓、全员合力抓”的责任链条。村“两委”坚持每月开展1次集中学法,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2024年累计组织学法活动12场,实现班子成员学法覆盖率100%。
(二)创新治理机制,规范权力运行
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内重大项目建设、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均经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后公示实施。针对村内治理难点,创新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三维治理模式:将“遵纪守法、公益志愿、人居环境、孝老爱亲”纳入积分正面清单,设置“恶意上访、邻里斗殴、破坏生态”等负面清单,明确“参与矛盾调解加8分、保持房前屋后整洁加5分、违反村规民约扣10分”等具体分值 ;划分3个网格片区,由党员、乡贤担任网格员,负责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积分登记等工作,建立“村民申报—网格员核实—村级评议—公示公开—积分录入”的闭环流程,从源头杜绝“人情分”“关系分”。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积分超市”,整合财政补贴、村集体出资、社会捐赠等多元资源,储备米面油、农资用品、文具书籍等20余种物资,2024年累计兑换积分5600余分,惠及村民320余人次,让“积分改变习惯、文明融入日常”成为共识。
(三)坚守法治底线,守护平安稳定
以“平安崇阳建设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建立“每周排查、每月研判、每季通报”的矛盾风险防控机制,网格员每日入户走访,及时收集邻里纠纷、利益诉求等问题线索。通过规范化治理,该村实现2018年以来“零群访非访、零刑事案件、零安全事故”的“三零”目标,先后获评市级“平安村”“法治示范村”。
二、三治融合,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力”
(一)自治筑基,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
聘请6名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组成“五老”调解队,联合乡贤理事会成立村级调解中心,依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采取“讲法理、说道理、通情理”的调解方式,化解村民“心头事”。2023年7月,甘家湾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乡贤理事会会长召集双方到祖堂,摊开老宅基地图纸,结合村规民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耐心劝解,最终促成双方各退一步,签订调解协议,这场僵持半个月的纠纷仅用1小时就圆满化解。截至2025年10月,调解中心累计化解宅基地纠纷、赡养矛盾等各类问题47起,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二)共治聚力,让文明新风浸润乡土
设立“善行义举榜”,每季度开展“最美婆媳”“最美乡贤”“最美调解员”评选活动,通过村民推荐、理事会评议、全村公示的方式,先后评选出孝老爱亲模范12人、志愿服务标兵8人,其事迹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广泛宣传,让“学榜样、做榜样”蔚然成风。村民张某获评“最美婆媳”后,主动牵头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带领15名妇女定期为村里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代购药品,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同时,将红白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等纳入村规民约,由乡贤理事会监督执行,全村彩礼支出平均减少50%,宴席成本降低30%,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扭转 。
(三)善治提效,让法治文化滋养民心
将法治元素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阵地。依托王世杰故居,在旅游步道设置法治文化长廊,展示宪法、民法典核心条款及本地法治故事,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法治魅力;盘活闲置祖堂,改造为“法治讲堂+道德讲堂”,邀请法律顾问、司法干警、乡贤轮流授课,2024年以来开展“民法典宣传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主题活动16场,受益群众1700余人次。其中,针对农村老年人易受骗问题开展的3场防诈骗讲座,帮助5名老人识破“养老投资”骗局,避免经济损失超10万元。
深挖国家级非遗提琴戏的法治内涵,创作《一钱诛吏》等精品剧目,取材于北宋崇阳县令张乖崖“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的治贪典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唱腔演绎廉洁法治故事,累计在本村及周边村镇巡演30余场,观众超2万人次。村民们纷纷表示:“听着熟悉的提琴戏学法律,比单纯讲课好懂多了,也记得牢!”
三、乡贤赋能,打造法治服务“新引擎”
(一)“乡贤+法律服务”,打通惠民“最后一米”
创新“点单式”法律服务模式,组建由村“两委”干部、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新乡贤、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6支法律服务小分队,制作“法律服务联系卡”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村民可通过电话、微信群“点单”,小分队按需“接单”,在村民家门口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2024年3月,村民王某在外地务工时遭遇拖欠工资,通过“点单”联系到村里的法律服务团队,乡贤中的退休法官主动对接当地劳动部门,帮助王某收集证据、申请劳动仲裁,仅用20天就为其追回拖欠工资8000元。截至目前,法律服务团队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20余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件,化解劳务纠纷、邻里矛盾等急难愁盼问题38件。
(二)“乡贤+普法宣传”,营造崇法“浓氛围”
以“平安咸宁全域提升”活动为契机,结合“法律七进”工作,在3个网格片区开展“湾子夜话”“法治电影下乡”等特色活动。每月15日晚,乡贤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乡音解读法律法规,结合本村真实案例以案释法;每季度播放《法治中国》《反诈风暴》等法治电影4场,观影群众累计达900余人次。同时,将学法用法纳入“积分超市”兑换体系,村民参与普法活动、主动化解邻里纠纷可获得5~20分不等的积分,兑换洗衣液、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极大激发了群众学法积极性。乡贤工作室还设立“以案释法”专栏,定期更新典型案例,2024年已发布宅基地、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等相关案例18个,成为村民学法的“活教材”。
(三)“乡贤+法治公园”,打造治理“新地标”
2023年12月,在村湾“五老”提议下,甘家湾村民主动无偿捐出闲置山地,65户村民自发将祖坟迁移平整,用实际行动支持法治建设。由咸宁市司法局、崇阳县司法局、村委会和乡贤共同出资近30万元,将这片昔日的祖坟山改造成集普法教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法治公园。公园内设置法治主题雕塑、宪法宣传墙、法律问答步道等设施,融入提琴戏文化元素和本地法治故事,既保留了乡村自然风貌,又增添了法治文化气息。
公园建成后,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和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村“两委”联合乡贤理事会,在公园内开展“敬老爱老法治同行”“宪法宣传周”等主题活动5场,吸引周边村镇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如今,每天傍晚都有村民在公园散步、健身,孩子们在法治宣传墙前认读法律知识,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生活,成为回头岭村一道亮丽的“法治风景线” 。
法治护航振兴路,乡贤聚力启新程。回头岭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根脉、以乡贤为纽带,将法治建设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深度融合,既守住了平安稳定的“底线”,又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未来,该村将继续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实践,不断完善治理机制、丰富服务载体、激发内生动力,让法治之花在乡土大地持续绽放,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张俊亮 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