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如同一面精密的镜子,照见时代,更照见人心。初读,我们或许会为方鸿渐的命运嗟叹,感慨“人生实苦”;但细品之后便会惊觉,那座困住他的“围城”,一砖一瓦,皆由他亲手筑就。他的“命苦”,归根结底,源于在人生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错误选择。
工作的围城,以敷衍砌墙,困住的是向上的轨迹。方鸿渐手握留学背景、家世渊源等一副好牌,却在欧洲四年游学,学无所成,最终以一张假文凭糊弄了事。这为他此后的事业悲剧埋下伏笔。无论是银行职员的清闲,大学教职的体面,还是报社资料的安稳,他无一不是以“敷衍”应对。他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对工作的敬畏与投入。当他在工作中选择了“混日子”,日子最终也“混”掉了他所有的前程。这警示我们:所有对工作的苟且,最终都会变成前途的坎坷。
感情的围城,以逃避锁门,隔绝的是真挚的幸福。在感情世界里,方鸿渐更是一个彻底的“逃避者”。他爱慕唐晓芙,却因懦弱与优柔寡断,不敢彻底厘清与苏文纨的暧昧关系,最终两头落空,痛失所爱。随后,他又在失意中,半推半就地走入与孙柔嘉的婚姻,试图以此寻求慰藉。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注定充满算计与争吵,将他拖入更深的泥潭。他的经历印证了:在感情中缺乏担当的勇气,便无法守护真正的幸福,只会将就与错付。
人生的围城,以停滞封顶,禁锢的是成长的无限可能。正如好友赵辛楣一针见血的评价——“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方鸿渐的核心悲剧在于他的“被动”与“无用”。他缺乏内在的成长驱动力,面对困境,他的第一反应是抱怨环境、推卸责任,而非深刻自省、积极改变。他一次次被命运推着走,却从未想过要主宰自己的航向。反观赵辛楣,凭借勤勉与务实,人生步步为营,与方鸿渐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皆是自己的“筑城人”,而破城之道在于主动负责与持续成长。方鸿渐的故事,远不止是上个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的轶事,它更是一则关于我们每个人的现代寓言。我们是否也曾因懈怠而敷衍过工作?因怯懦而逃避过感情?因舒适而放弃了成长?南怀瑾大师所言“因果不虚”,在此刻与《围城》的主题交汇:当下的生活,正是我们过去所有选择的总和。 所谓的“命运不公”,往往是长期错误选择累积的后果。
真正的“围城”,并非在外部的社会与婚姻,而在于内心的怯懦、懒惰与逃避。要破城而出,别无他法,唯有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从停止敷衍开始,在工作中精进;从敢于担当开始,在感情中真诚;从主动求索开始,在生命中持续成长。愿我们都能从方鸿渐的悲剧中汲取教训,做自己人生的主动选择者,亲手拆掉心中的围墙,迈向那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开阔无垠的天地。
(作者:石首市教育局 卢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