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滋市万家乡一片翠绿环绕之中,新桥湾村静卧其间。这个拥有10个村民小组、710户、2800余名常住人口的村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居环境整洁优美,产业发展也是生机勃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法治建设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村治调主任文家敏,正是这条道路上的积极践行者。这位1989年出生的精干小伙,在2023年松滋市近五年首次开展的调解员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金牌调解员”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他从大家眼中的“小文”到备受尊敬的“文主任”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他以专业和真诚守护乡村和谐稳定的执着与付出。
文家敏获奖现场(右六为文家敏)
情系桑梓
从“新兵蛋子”到“行家里手”的蜕变
文家敏常说:“农村工作,尤其是调解,不是靠吼、靠凶,是靠耐心、靠方法,最根本的,是靠一颗为群众办实事的心。”2021年,刚接手治调工作的文家敏还是个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面对村里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他曾感到无从下手。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深知每一个矛盾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情。
他从最基础的走访做起,坚持“用脚步丈民情、以真心换民心”,一家家敲门、一户户聊天,谁家老人身体不好、谁家孩子外地打工、哪两家历史上有过节,他都一一记在心里,精准掌握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潜在矛盾和实际需求。慢慢地,他从乡亲们眼中的“小文”变成了值得托付的“文主任”,完成了从调解“新兵”到“行家里手”的蜕变。
“线上+线下”惠民普法
法律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家敏深刻认识到,“法律意识提升了,纠纷自然就少了”。他把普法宣传作为治本之策,力求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他每年入户超千次,利用政策讲解、应急通知等各种时机,因地制宜开展普法。在田间地头,他用方言土语讲解《民法典》中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条款;在村民家中,他结合真实案例剖析诈骗手段,教大家如何守护“钱袋子”。同时,他也善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每天在村民微信群转发“松滋司法”“平安松滋”等平台的法治资讯,尤其注重筛选惠农政策、防骗指南等实用信息,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打破信息壁垒,让法律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惠民政策种类多,申请流程各不同,很多老人搞不明白。我看到有用的信息就收集起来,每天往群里发一点,时间长了,大家慢慢就了解了。”文家敏说。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坚持,悄然提升着全村的法律素养。

新桥湾村村民集中观看法治宣传片
攻坚克难
多年积怨在耐心调解中消融
文家敏在工作中总结出“快、准、稳”的调解经验。“快”是快速行动,接到消息迅速到场;“准”是精准找到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突破口;“稳”是坚守稳定原则,必要时寻求支援并做好回访。这套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腊月里的一天,村里一对邓姓兄弟因修缮入户道路再起争执。这两家人房子挨着房子,却积怨三十多年,吵过闹过,村里乡里多次调解过,始终没能彻底解决。这一次,文家敏没有回避,他先上门静听,不打断、不评判,让两家人把几十年来的怨气,房屋宅基地、田边地角、谁家树遮了谁家阳......全都倒了出来。眼看年关将至,他劝双方:“叔,伯,先好好过年,这事我记下了,年后咱们一定把它解决好。”别人家过年热闹团圆,文家敏却关起门来梳理这两家的旧账,将矛盾演变的过程,房屋、土地、道路权属一一厘清。正月初八一过,他就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并请两家的子女一同到场,展开联合调解。文家敏不急不躁,先是动之以情:“您二老都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吵架动怒伤身体呀!”再晓之以理,帮他们算经济账、法律账:“真要打官司,耗时耗力耗钱,结果还不一定如意。”最后,他提出务实方案:由村委会出面,重新划定道路边界,处理有争议的树木,两兄弟同意文家敏的方案,终于达成和解,三十多年的坚冰开始消融。
“很多人都劝我别碰这件事,说这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但我不信邪,再难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总有解决的那天。”文家敏说。正是这股“不信邪”的劲头,让他陆续化解了多起长达十余年甚至三十余年的积怨。
“调解工作,说到底是要用心。既要尊重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急难愁盼;也要注意保持距离,谨慎利益往来,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这是文家敏多年工作的心得。这种保持“情”与“度”的智慧,给了文家敏更深远的观察视角、更宽广的施展平台和更公平的是非判断,也是他赢得群众信赖的不二法宝。

文家敏入户走访排查矛盾(右一为文家敏)
“综治+民政”
释法明理不忘关爱救助
在实践工作中,文家敏摸索出一套“综治+民政”的帮扶新模式,在厘清法律责任的同时,也尽可能为困难群众争取民政政策支持,实现法律“硬度”与关怀“温度”的有机结合。
村里曾有一对未领结婚证的情侣,男方李某是本村人,与一外地女子在务工期间相识相恋并同居,生下孩子后返乡养殖创业,结果亏损严重,产生经济纠纷,两人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文家敏敏锐意识到,这不仅是感情纠纷,更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经济债务等多重法律问题,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件。他连续多天上门沟通,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帮他们厘清法律关系,联系乡司法所申请法律援助,帮助整理证据材料,最后通过法律程序明确了子女抚养权和债务处理方案。同时,他还根据李某家庭实际困难,协助其申请临时救助,缓解生活压力。最终,这起情、债、责交织的纠纷得以依法妥善解决。
“综治+民政”双轨模式持续作用,彰显了文家敏一贯的为民情怀,矛盾的化解不仅要有机制与法律介入,更需要民政临时救助等关爱政策对根源问题进行疏导化解,一手法理明晰责任、一手关爱落实救助,才能以法为纲、以情动人。
创新实践
“五三”工作法提升治理效能
在长期基层实践中,文家敏与新桥湾村“两委”班子共同探索出矛盾纠纷化解“五三”工作法,构建了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建立“三层级”体系。做到苗头隐患不出组,发挥组级干部贴近群众的优势;一般矛盾不出村,坚持“快、准、稳”调解原则;遗留纠纷不上交,及时协同乡级部门化解。
搭建“三平台”机制。建立部门协商平台,用好“乡综治中心+村+派出所+司法所”的“1+3”联合调解制度;建立乡邻协作平台,实现与毗邻村庄的快速联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建立村内协调平台,成立矛盾调解委员会,邀请“五老”成员加盟,打造专业化金牌调解队伍。
落实“三到户”走访。对普通群众常态走访,政策法规宣传到户;对重点对象联合走访,矛盾纠纷排查到户;对困难人员重点走访,帮扶救助落实到户。2024年至2025年8月,走访“三留守”人员900余人次,为112位高龄、失能老人和92位残疾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推行“三步骤”方法。晓之以理,解剖问题;动之以情,疏导矛盾;明之以法,调解纠纷。针对不同矛盾特点,采取差异化调解策略。
实现“三平安”目标。通过开展“最美新桥湾人”评选,打造平安家庭;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建设平安湾落;加强信息摸排研判,缔造平安村居。
在“五三”工作法的持续作用下,新桥湾村实现了无重大交通案件、无重大刑事案件、无诈骗案件的“三无”成效,矛盾纠纷数量也呈现显著下降:从2023年的32起成功降至2024年的25起,2025年预计将控制在20起以内,累计降幅37.5%。
方寸之间见真情,法治初心润乡村。文家敏用他的双脚走遍了新桥湾的每一个角落,用他的真诚化解了无数心结,用他的智慧点亮了法治的明灯。当他用方言在田埂上讲法时,法治是“听得懂的乡音”;当他为老人办理救助申请时,法治是“摸得着的温暖”;当村民热议他推送的普法案例,笑着说“这招真管用”时,法治是“心贴心的信任”。
从“矛盾不断的纠纷村”到“和谐有序的平安村”,从“法律小白”到“金牌调解员”,文家敏让“法律明白人”的使命,在“家长里短的调解”与“法治宣传的落实”中生根发芽。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法治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日常;法治建设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民同行的温暖旅程。
如今的新桥湾村,法治环境清明,邻里和睦,发展有序。文家敏依旧每天奔走于村组之间,脚步不停,热情不减。他说:“我就是新桥湾的人,脚下沾着泥土,心里装着乡亲。能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更和谐,再苦再累也值得。”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这位80后“法律明白人”用自己的智慧、真诚、创新与坚守,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的和谐与安宁,让法治之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