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石首市南口镇二郎庙村,葱郁的晚稻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70岁的留守老人王婆站在家门口,望着戴着蓝帽子、身穿反光背心的“爱心助邻队”队员在村道上巡逻,满脸欣慰地对邻居说道:“现在睡觉都踏实多了,有人帮咱们盯着哩!”此前她向治安中心户长反映的防护栏破损问题,不到24小时就被派出所协调修缮完毕。这份“速度与温度”兼具的守护,让安全感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
作为“全国防水之乡”的发源地,南口镇曾因大量青壮年外出从事防水行业,留下众多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治安防范一度成为治理难题。如今,通过创新警民共建模式,这座“空心村”正经历华丽蜕变——发案率持续走低,乡村秩序井然,矛盾纠纷化解高效及时,处处洋溢着幸福安宁的气息。

立体防控,彰显平安见“力度”
早在2023年,南口水陆派出所便以“主动警务”理念破局,以“主动打击、主动防范、主动服务”为三大抓手,重构治安防控体系。到了2025年,这一机制升级为覆盖全镇的立体化防控网络,通过多维布局、多元共治,将平安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在古夹垸村,48名佩戴统一标识的治安中心户长活跃在田间地头。这支由老干部、老党员等“五老”群体组成的队伍,承担着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等九大职责。南口镇创新推出“六个一”工作机制,为户长们配备微信群、大喇叭、调解室等工具,实现工作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与此同时,石首市首支经过民政部门注册的群防群治组织--“南口义警队”按功能划分为红袖标党员先锋队、橙背心行业联防队等七支特色分队,成为乡村里流动的“安全卫士”。春耕时节,警民联合执法队对全镇农资门店开展三轮专项检查,从源头上杜绝假劣种子化肥,守护农民的“丰收希望”。正如古夹垸村村民谢某珍所说:“当上治安中心户长,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守好邻里,就是守住大家的幸福生活。”

共建共治,化解矛盾有“速度”
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相关矛盾纠纷曾不断涌现。南口水陆派出所创新建立10个“警社共建共治点”,探索出“村党总支+警务室+合作社”的调解模式。种田大户李某兵在感谢信中写道:“自从民警常来走访,这一年田里没红过脸,我们只管安心搞生产!”该机制进一步升级为“三四五”解纷工作法,凭借专业调解力量、闭环处置流程和多元化解手段,获评荆州市新时代“枫桥工作法”先进典型。一次,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争执不下,民警联合村干部现场丈量、耐心调解,不到两小时便让双方握手言和。

在普法宣传上,南口镇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打造“双向共鸣”的沉浸式教育。“中国好人”刘克香和“全国先进农村电影放映员”张中平带领志愿者走进南口中学,以“宣讲+电影”形式开展禁毒教育,课堂气氛热烈;校园反暴恐演练中,民警三分钟制伏“歹徒”的实战演示,让安全意识深植学生心中。村口的“交通安全劝导站”里,民警吴俊反复叮嘱村民:“三轮车不能多带人!”今年已成功劝阻30余起危险行为。横堤垸四个村的留守老人更是收到“平安联系卡”,卡上印着派出所、司法所、义警队的紧急电话,成为他们的“安全护身符”。

主动服务,传递民生显“温度”
民生警务的温暖在南口镇处处流淌。梅雨季,工作人员冒雨排查五保户张爹家的水电隐患,送上雨具;寒冬酷暑,“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从未缺席。司法所组建的“讨薪专班”历时八个月,帮30余名村民追回拖欠八年的15800元工资,让劳动者喜极而泣。

面对如今的南口镇,返乡创业的防水老板郑某轩感慨:“以前出门担心家里遭贼,打工害怕讨薪无门,现在村里安宁又暖心,我当然愿意回来!”盈收果蔬合作社的田埂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负责人望着巡逻的警灯笑道:“有他们守着,丰收季再也不怕丢菜!”
南口水陆派出所教导员杨寅翻开工作日志,上面记录着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镇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5.4%,侵财类案件下降42.7%。“我们把平安网织密织牢,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踏实幸福的好日子!”杨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