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四个月,经过多次协调与沟通,一场因工伤补偿引发的纠纷,近日,在荆州经开区滩桥镇平安办的持续努力下终于画上圆满句号。这场跨越2024年寒冬至2025年初春的调解历程,不仅展现了基层组织维护群众权益的决心,更体现了其在复杂矛盾调解中的智慧与担当。
事件回溯:工伤引发补偿争议
2024年1月,某汽车配件公司员工陈师傅在工作中不幸遭遇电击,经鉴定为工伤五级伤残。企业虽承担了医药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多项费用,并支付了法定工伤待遇,但因为2024年10月公司为陈师傅办理退休手续,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不能办理一次性工伤医疗补贴和一次性工伤就业补贴,折合人民币十七万元。陈师傅认为与自己期望四十万元落差较大。面对待遇落差,陈师傅及其家属多次表达不满,矛盾一度陷入僵局。
调解攻坚:多轮对话破冰前行
自2024年12月起,滩桥镇平安办主动介入,联合司法、社保等多部门开启调解攻坚。在四次正式调解、七次协商沟通及多次政策咨询中,调解团队展现了极大的耐心与专业性。
首次对接(12月3日):平安办联合值班律师接待陈师傅夫妇,梳理诉求,明确争议焦点。
政策释明(12月19日):会同社保部门向伤者逐条解读《工伤保险条例》,建议通过残疾证办理等渠道争取政策扶持。
多轮博弈(12月26日至30日):针对企业提出的补偿方案,调解员反复核算待遇标准,向家属阐明法律边界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点。
跨部门协作(1月10日):联合派出所、社保局等召开联席会议,形成“法律+情感+保障”的综合调解方案。
长效关怀(3月18日):在最终协议中,提出“延迟退休名义额外支付工资”及“长期生活补贴”条款,既符合政策框架,又回应了伤者长远需求。
温情化解:法理情交融显成效
面对双方对补偿金额的巨大分歧,调解团队采取“三步走”策略:先是“政策攻心”,确保企业依法履行义务;再是“情感疏导”,缓解家属对立情绪;最后是“创新破局”,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最大化保障伤者权益。经过数十次面对面沟通、电话回访及政策咨询,最终促成双方签订补偿协议,企业额外支付22.9万元,涵盖工资延续、长期补贴等个性化条款。
基层担当:矛盾化解的“长征路”
滩桥镇平安办工作人员表示:“此类工伤纠纷涉及法律、政策、情感等多重因素,调解难度极大。我们既要确保企业合法经营不受影响,又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这调解的‘长征路’走下来,靠的是基层组织的韧性、耐心和创新。”
据悉,此次调解不仅成功化解了矛盾,更为类似纠纷提供了“法、理、情融合调解”的样本。下一步。滩桥镇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有结果,切实守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