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黄冈中院组织召开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推进会。会上,浠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建军聚焦执行工作,从理念革新、机制转型、行动攻坚、队伍建设几个方面,在分会场作经验交流发言。
践行“三个理念”,筑牢执行工作定盘星
坚守“如我在执”理念。以群众司法获得感为出发点,建立“周四执行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接待来访群众300余人次,化解执行矛盾168件。通过执行事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实现案件节点全公开、进度全告知,当事人可实时掌握执行动态。聚焦提升执行干警“释法说理、答疑解惑”实战能力,达成执行和解案件250余件。
践行“善意文明”理念。深入推进“预处罚、预曝光、预审计、预移送、预修复”柔性执法“五预警”机制,对14家被执行企业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全年发送预警通知书47份,促成38件案件达成和解,帮助41名被执行人完成信用修复。依托“执破融合”机制,推动7件“执转破”案件实现“软着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强化“阳光规范”理念。制定《“推行阳光执行”先行区创建实施方案》,构建“五五公开模式”,入选全省先行试点。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重大执行案件5次,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树公信。6月25日,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视频连线观摩执行现场,对“流程透明、操作规范”的阳光执行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推动“三个转变”,构建执行工作新格局
从“既治已病”到“更治未病”转变。将前端治理融入社会治理,建立“诉前预警-立案保全-审判衔接-执行反馈”全流程机制,诉讼阶段提前嵌入履行提示,先行调解案件当场履行率88.68%。在执行事务中心设立民生案件专窗,对涉民生、涉企案件实行“优先查控、优先处置”,推动矛盾在萌芽阶段化解,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降至54.5%,从源头减少执行案件增量。
从“法院主抓”到“党政齐抓”。始终将破解“执行难”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上半年先后三次向县委书记、县委常委会、县委政法委报告工作,将执行工作纳入县域治理大格局,强化工作协同,争取政策支持,破解“人难找、物难寻”难题。
从“单打独斗”到“合力攻坚”。健全“法院+34家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线上十四查(系统、不动产、网格)+线下三查(公积金、社区、实地)机制查询财产线索8360条,公安机关提供线索198条。创新“枫桥经验”,将网格化管理体系嵌入执行工作,基层网格员、村委会以及社区干部参与调解210余次,构建起“全域覆盖、全域协同”的执行网。
开展“三大行动”,彰显执行攻坚硬担当
“敲门行动”强攻坚。联合乡镇干部、网格员按片区开展集中执行54场次,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下,敲开被执行人家门180余次,当场拘传121人,促使74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执行和解88件。创新“敲门+普法”模式,每到一村同步开展诚信宣传,形成“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震慑效应。
交叉执行强效能。活用异地交叉执行机制,破解“熟人社会”干扰难题。接收其他法院交叉执行案件55件,执结13件;移送其他法院执行案件55件。交叉案件平均执行用时缩短至41.46天,执行到位率61.53%,有效维护司法权威。
打击拒执强震慑。组建打击拒执工作专班,实行公安立案侦查与当事人自诉“双向并行”,办理拒执案件2案2人。开展“荆楚雷霆”专项行动8场,扣押车辆5台,腾退房产2套,形成“抗拒执行必严惩”的高压态势。
坚持“三个从严”,锤炼执行铁军排头兵
从严高标准配强执行队伍。实施“新鲜血液注入计划”,近两年充实10名年轻干警到执行一线,队伍平均年龄下降4.51岁;深化4人“快速反应、执警一体”警务化队伍,实现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快速响应处置。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先向执行一线倾斜,形成“实干者得实惠”的鲜明导向。
从严精细化抓实案件管理。继续深化“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对执行质效不达标团队或个人预警整改;加强对两终案件管理,力求穷尽措施、颗粒归仓,提高执行到位率。执行条线5项指标全部位居全市第一方阵,3项位列全省前十。
从严“零容忍”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实行执行案件“双评双查”制度,开展内部评查7案次、“一案双查”3案次,严查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引导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全年未发生执行干警违纪违法案件。
(李飞)